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乡的小吃》教案

《家乡的小吃》教案

第12课家乡的小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对这种小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和习惯。

2.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

并交代清楚家乡小吃名字的由来。

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色、香、味、形。

教学重点:学习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

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询问到的资料整理成文。

教学难点:了解家乡的小吃,并能把它制作过程以及它的色、香、味、形。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体验、搜集作文材料。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

1.完成下列成语接龙。

体贴入(微)—(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长道(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心二(意)—(意)气风(发)—(发)号施(令)—(令)行禁(止)—(止)戈为(武)—(舞)文弄墨2.连接上这一组成语。

来日方长—(长风破浪)—(浪子回头)—(头头是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四海升平)—(平易近人)—(人弃我取)—取之不尽二、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北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饮食文化,其中“北京小吃”就是我们的特色之一。

琳琅满目的小吃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

你们都品尝过哪些北京小吃?能把它介绍给五方宾客吗?怎样介绍呢?1.范文导入,寻觅方法。

读一读下面这段话。

看看作者介绍的“面条”有什么特点。

面条,谁没吃过?但夜市的面条却有它的特色,肯在“精”和“细”上下功夫,讲究色、香、味。

面条大多选用上等精粉,加上少许猪油,经充分的搓揉细切成丝,用大火煮沸,放些泡菜,辅以各种作料精制而成。

这种透亮柔软的面条,闻起来香喷喷的,吃起来清新爽口。

加上摊主的笑迎喜送,彬彬有礼,诱得你不得不胃口大开,一饱口福。

特别是那“刀削面”的操作技巧,真是山城一绝,让你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一个个“削面”师傅,好似训练有速的表演家,他们半蹲身子,将左手中的面团不断转动,右手持着银刀飞快挥舞,一条条薄薄的面片如雪花般准确地飘撒在距身边两米远的沸锅内,赢得过往行人同声喝彩,无形之中,也招揽了更多的食客……——肯在“精”和“细”上下功夫讲究色、香、味透亮柔软“刀削面”:一条条薄薄的面片如雪花般准确地飘撒在距身边两米远的沸锅内——作者在仔细观察、了解、体验的基础上,小作者介绍了面条的色、香、味、形。

接着写独有特点的“刀削面”的做法。

最后写出经历感受。

2.迁移说话,学习写法⑴明确习作内容及要点。

①你准备介绍家乡的哪一种美味。

对你最喜欢的一种“北京小吃”进行观察和查找有关资料。

②老师带来了北京小吃,你喜欢吗?爆肚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

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来历)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

爆肚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

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像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

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

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吃法)爆肚的做法很讲究:先将羊肚洗净,分割成肚领、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芦、肚板和食管,再撕净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然后顺着肉纹切成条,再横切成小条。

最后将香菜末连同葱花、芝麻酱、醋、酱油、辣椒油、豆腐乳和卤虾油一起放入碗内调匀。

锅内半锅凉水用旺火烧沸,下入羊肚,用漏勺搅拌,熟后捞入盘子,蘸着调料。

一碗独具特色的爆肚便可入口了。

(做法)茶汤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

(做法)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

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一碗香甜可口的茶汤就做好了。

②在观察的基础上介绍美味的的色、香、味、形以及它们的做法和品尝的感受。

⑵组织学生交流、评论。

把你观察后对小吃的了解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给同学们听。

⑶教师指点:介绍风味小吃时是有方法的①要抓住小吃的色、香、味。

②制作材料、制作工具、食用方法、食品味道或者其他特别之处来写。

③要注意详略得当。

3.范文引路,体会方法开封灌汤小笼包子我对开封的灌汤小笼包子有种特殊的感情。

一笼热腾腾的小笼包子,一瓣紫皮大蒜,一碟镇江陈醋,几乎成了我的童年对美食的全部记忆。

喜欢灌汤小笼包子是从它的形状开始的。

薄得透亮的皮儿,被捏的均匀细密的皱折,开封人总喜欢用“放着像菊花,提着像灯笼”来形容它,可是,我却觉得它比菊花更精致,比灯笼更剔透。

它的香味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的。

热腾腾的灌汤小笼包子一端上桌,它那种特有的香味便立刻充满了整个屋子。

有点甜,有点香,有种说不出来的家乡的味道。

这时的你肯定会不由自主地伸出筷子,轻轻地夹一个包子,蘸上陈醋,小心地在包子边上咬上一个小洞。

顿时,在包子里早就待得不耐烦的汤汁就会涌入你的口中,甜味、咸味、鲜味、香味,透过牙缝溢出口外,直钻到你的鼻子里。

那种感觉,别提多妙了!灌汤小笼包子的滋味,童年的滋味,开封的滋味,家乡的滋味。

——看来,小作者对灌汤小笼包情有独钟。

从形状说起“薄得透亮的皮儿”“均匀细密的皱折”,“放着像菊花,提着像灯笼”更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

再说它的香味“任何人都无法抵挡”,“甜味、咸味、鲜味、香味,透过牙缝溢出口外,直钻到你的鼻子里。

那种感觉,别提多妙了!”又怎不引发作者吃一吃的欲望呢?结尾处多个“滋味”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受。

家乡的小吃要说美食城,可数得上我的家乡——万州啦!身居万州的外地人对万州的小吃是赞不绝口,那些远离家乡的万州人更是念念不忘家乡的美味小吃。

在这众多的小吃中,我最爱万州的凉面了。

看:黄澄澄、油亮亮的凉面,再加上葱花、姜、蒜汁、酱油、醋、白糖、花椒粉、红亮的辣椒油,再加上那万州独具风味的芥末,那味道又香、又麻、又辣,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每天放学回家,我总要吃上一碗美味的凉面。

瞧!一个外地人正在一个小店里吃凉面呢!只见他吃一口凉面就喝两口水,鼻子被芥末冲得直皱,整个脸被辣得通红,还不时张着口“呼呼”直呼气,那神情太好笑了。

可是,当他吃完了却并没有离开小店,反而又要来一碗凉面,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看,万州的凉面是多么吸引人啊!除了万州的凉面吸引人外,万州的炸酱面也特别招人喜爱。

你看,只要走进面馆,总会看到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炸酱面。

瞧,万州特有的湿面条,白中带着浅黄,那是面粉中加了点碱的原因,放进滚烫的锅中,煮上三五分钟捞起,放进加了各种调料的碗中,然后加上红红的肉酱、亮亮的红油、绿绿的菜叶,好一幅五彩的图案。

吃上一口是满嘴红油,一股肉香窜得满嘴都是,可辣得直叫人呼气,常常是眼泪、鼻涕都被辣出来了。

可吃的人越吃越想吃,越吃越起劲,直到吃得肚子鼓鼓的,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然后,买上一瓶可乐来解辣。

一次,我看见两个操着山东口音的人,边吃炸酱面边忙着向嘴里灌水,辣了喝,喝了吃,不用说就知道,他们也非常喜欢我们万州的杂酱面。

——家乡小吃——凉面,色、香、味俱佳:“黄澄澄、油亮亮”“又香、又麻、又辣,让人吃了回味无穷”,介绍描写之中,还注意观察,抓住生活小细节,写出外地人吃凉面时的好笑,突出凉面独特的味道。

话题从“除了万州的凉面吸引人外,万州的炸酱面也特别招人喜爱”一句过渡,了解家乡的炸酱面,从做法的讲究,到吃者的样子“常常是眼泪、鼻涕都被辣出来了”写出炸酱面的好吃,人们的爱吃。

三、自主实践,完成习作。

老师有个南方来的好朋友一直就很想来了解北京的风味小吃,可是工作太忙抽不开时间,你们把刚才介绍的那些美味小吃写下来,介绍给他吧。

四、交流评议,点评习作。

把你写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

1.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请你认真读读自己的作文。

看看你都介绍“小吃”的哪些方面了,能不能吸引游客去品尝。

自己评2.快让小伙伴来“品尝”一下你介绍的“小吃”吧。

看看你的介绍是不是能够让他仿佛看到、闻到、品尝到了。

请他提些建议。

同伴评板书设计:家乡的小吃抓住小吃的色、香、味“黄澄澄、油亮亮”“又香、又麻、又辣,让人吃了回味无穷”“透过牙缝溢出口外,直钻到你的鼻子里”制作材料、制作工具、食用方法、食品味道特别之处:“常常是眼泪、鼻涕都被辣出来了”语言要注意详略得当【习作欣赏】家乡的粽子又是一年粽香时。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子飘香的时节。

很小很小的时候,每到五月,吃粽子,看龙船,和大人去割艾蒿,是我们小孩子的喜爱。

在家乡,每户人家每年在端午都会包粽子,那粽子的香气会在乡间弥漫好久好久。

包粽子的过程并不复杂,先是选上好糯米,找那种一般大小的颗粒,用心地洗干净,放到清水中泡上半天,等米软了,泡得白白胖胖时,然后用摘的芦苇叶,把糯米包成三角形或四方形,最后放到蒸笼里蒸。

待香气溢出的时候,粽子也就熟了。

尽管粽叶的绿没有刚包时鲜亮,但感觉那绿中却透出一种别样的温和。

剥开一个,阵阵清香便沁人心脾,那种香,是糯米的香,是芦苇叶的香,讲究的粽子,还会在里面放一个红红的枣儿,白白的米里就有了淡淡的红色,胃也被小小的粽子牵住了!那种味道,我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你亲自尝一尝,才能感觉得到。

其实吃,就算是平时再粗鲁的人,也会很小心地解开捆的绳子,拿着香香软软的粽子,细细地品,慢慢地嚼,有时也会准备白糖,蘸着吃。

往往还没尝出味道,便没了,于是一笑,再吃一个吧。

像我们这些小孩,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嘴上也会沾上一些白白的米粒,嘴里的甜,心里的蜜,让我们快活得不得了。

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子飘香!年年粽子飘香时,我想,我们的家乡,会在粽子的香气中陶醉。

(审查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