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书目介绍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 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
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
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
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
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
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
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
明武宗正德(1506~ 1521)年间重校刑行。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
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
故今存《大明会典》有内容简繁不同的两种版本,一般称引的《明会典》多指万历本。
《明会典》主要是根据明代官修《诸司职掌》、《皇明祖训》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代,为后世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
(4)明会要中华书局 1956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323.16/692 清龙文彬撰,龙文彬(1821年-1893年),字筠圃,江西永新人。
少从刘绎游。
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街。
《明会要》,清•龙文彬撰。
共八十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
(5)国榷古籍出版社特藏展厅 922.6/625 清谈迁撰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
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 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
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
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
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
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
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
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7)明通鉴中华书局 1959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清夏燮撰夏燮(1800-1875),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
《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
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
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
《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材料丰富,考订详实。
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
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明书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清傅维鳞撰傅维鳞,原名维桢,字个臣(一字飞睹),号掌雷。
河北灵寿县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享年60岁。
明壬午科(崇祯十五年)举人,清丙戌科(顺治三年)进士,仕顺治、康熙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全书正文171卷,目录2卷。
作者明崇桢举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任职清翰林弘文院编修,分修《明史》时,纂辑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参以实录,草成此书。
记事起于元天历元年 (1328),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第一部明代史书。
其所记万历以前的史事十分详备,诸项典章亦较《明史》为详,但天启以后三朝史实则多有缺略。
(9)明史稿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 清王鸿绪撰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
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
成书早于《明史》。
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
清康熙十八年(1679),史馆开始编纂明史。
三十年,完成初稿 416 卷。
三十三年,王鸿绪任总裁时,又与当时监修张玉书、总裁陈廷敬各任一类,继续纂修。
王鸿绪承担列传,请万斯同于其家负责编写和修订,前后历时八年。
乾隆初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之《明史》,是以大多出于万斯同之手的《明史稿》为基础,增损编次而成的。
两书瑕瑜互见,详略不一,是了解和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可参照使用。
(10)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 1962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830.6/452 明陈子龙选辑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
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
南直隶松江华亭人。
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
明人文集选编。
原名《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徐孚远、宋徵璧等选编。
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
五百零四卷,又有补遗四卷。
编者从松江以及全国各地搜集文集千种以上,然后从四百二十余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取其关于军国济于实用者,上自洪武,下迄皇帝改元,为经世一编”。
该书以人物为纲,以年代先后为次。
在同一人物的文集中,又以代言、奏疏、尺牍、杂文为序排列先后。
其内容十分广泛。
对研究明朝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但该书篇幅浩繁,存在着选文重复,断限不严,去取不当的缺点。
尤其有关三案、东林党以及农民起义的内容,大多未收。
(11)明臣奏议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清纪昀选辑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明臣奏议在乾隆皇帝的倡导下编成,收录有明一代有关国计民生的奏议,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2)明儒学案中华书局 1985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B249.31/617 清黄宗羲撰(1610~1695),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
遍学天文、地志、历算、音律,九流百家。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3)明文海中华书局 1987年版特藏展厅 I214.81 明黄宗羲撰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
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
收录明人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4)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公元1663年,“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日:“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人攸往,主人有言。
”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15)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保存本图书阅览室 Z429.49/549 清顾炎武撰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16)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中华书局 2008年版社科新书借阅室K204.1/Z343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17)皇明诏令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039 明不著编人著收录有明一代的诏令,极具史料价值。
(18)续藏书中华书局 1959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921.19/147 明李贽撰李贽(1527~1602)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