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破思维定势
二、思维定势的特征
1、趋向性 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 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 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 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 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二、思维定势的特征
2、常规性 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 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 3、程序性 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 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 论、格式摆布,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 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 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蜜蜂与苍蝇的实验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 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 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 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 端的瓶口逃逸一空。 由于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想当然 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 的行为。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它们才没有 走出囚室。而那些苍蝇则对所谓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 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终于走出了囚室。
天灾?人祸?
1938年9月21日,一场凶猛异常的飓风袭击了美 国的东部海岸。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 曼彻斯特 在他的名作《光荣与梦想》中记载并描述了这场 罕见的风暴。书中写道:“下午两点三十分,海 水骤然变成了一堵高大的水墙,以迅猛之势,向 巴比伦和帕楚格小镇(位于纽约长岛)之间的海 滩劈头压来。
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 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 而是已知的东西。
—— 贝尔纳 (法国生物学家)
一、思维定势 (一)相关概念 1. 定势:心理学认为,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 种准备状态,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 知。
2.思维惯性:这次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下次遇 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不由 自主地还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
3.篮子里有4个苹果,由4个小孩平均分。分到最 后,蓝子里还有一个苹果。请问:他们是怎样分 的?
答案: 4个小孩一人一个。对于这一答案你可能 不服气:不是说4个人平均分4个苹果吗?那篮 子剩下的一个怎么解释呢?首先,题目中并没 有“剩下”的字眼;其次,那3个小孩拿了应 得的一份,最后一份当然是最后一个孩子的, 这有什么奇怪呢?至于他把苹果留在篮子里 或拿在手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他所 分得的,不是吗?
3只,这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有人曾用这道 题去考4名大学生,其中居然有3人回答说,至 少要拿出8只,才能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 袜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与“不 同”。取一双颜色相同的,答案是3只;取一 双不同的,答案才是8只。那么,既然题只要 求取出颜色“相同”的又为什么会产生颜 色“不同”的定势呢?这主要是由于题目中 “黑白尼龙袜”和“各7只”的影响。
2.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 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了一位小孩,小孩着急地对 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 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 道:“是我的儿子。”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 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答案: 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 父亲;另一个是公安局长的父亲,小孩的外公。有人 曾将这题对100人进行了测验,结果只有两人答对; 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进行了测验,结果父母猜了半 天拿不准,倒是他们的儿子(小学生)答对了。这是 怎么回事呢?还是定势在作怪。人们习惯上总是把 公安局长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还有“茶馆”、 “老头”等支持这种定势。所以,从经验出发就不 容易解答。而那位小学生因为经历少,经验也少,就 容易跳出定势的“魔圈。”
经验主义害死人
《韩非子· 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 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 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 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近义词:墨 守成规。
练习:
1.用两个阿拉伯数字1能组成的最大数字? 2.用三个1能组成的最大数字? 3.用四个1能组成的最大数字?
商业上,卖药的广告,白大褂,专业权威
政治上,领袖人物一锤定音,政治权威 单位中,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权威 家庭中,盲从父母的话,家长权威
……
苏东坡与《苏沈良方》
在我国古代有一本医书叫《苏沈良方》,书中记 载了一些治疗伤寒病的所谓秘方。宋朝时大名鼎 鼎的苏东坡介绍了这本书。苏东坡没有认真审查, 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就写了一篇序言对此书大 加推崇,序言里还写了“真济世卫生之宝也”。 经他这么一推荐,人们纷纷采用书中的“秘方”, 结果医死了无数的人。后来有一位医生在自己所 写的一本书里。为了避免谬种流传,遗害无穷, 他先照录了苏东坡的那篇序言,接着便直言不讳 地说:“此药治伤寒,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 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
三、突破思维障碍
(一)经验定势:直线思维导致的思维障碍
直线思维是指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 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但 同时也被认为是以最简洁的思维历程和最短 的思维距离直达事物内蕴的最深层次的一种 思维方式。养成了直线型思维习惯,就不善 于从侧面、反面或迂回地去思考问题,不免 会陷入思维的误区。
(二)突破从众定势:求同心理导致的
思维障碍
从众定势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 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 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 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 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 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 的“盲目从众心理”。
(三)突破权威定势:缺乏自信导致的思维障碍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遵从权 威人士的想法,不少人习惯于引证权威的 观点,不加思考地认为权威的言论、看法 就是真理,一旦发现与权威相违背的观点 或理论,便想当然地认为必错无疑,这就 是我们思维的另一误区——权威定势。
(三)突破权威定势:缺乏自信导致的思维障碍
三、突破思维障碍
(二)突破经验定势
1.突破时空狭隘性 2.突破经验的主体狭隘性 3.对偶然性问题应多加考虑。
突破训练:
请试一试 ——试着倒着走路; ——习惯坐后排的同学改坐前排; ——喜欢收拾东西的同学不妨随意一下; ——下雨的时候不打伞走出去; ——改变一下到教室的路线; ——换一种方式和别人打招呼或问好; ——尝试另外的运动项目; ——把吸收式读书改为批判式读书; ——以欣赏的心态看待自己曾不感兴趣的课程。
●
经验主义害死“兔”
野兔是一种十分敏感的动物,为了防止敌人的侵袭,它总 是走走停停,然后企高而盼,竖起能拢音的大耳朵东西南 北聆听音迹,在判断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才动若脱兔。野兔 的行迹十分有规律性,因为它对熟悉的生存路线有着强烈 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它经过多次行走而不出危险 的前提下的。然而它在春夏秋季节安然无恙的情况下,而 冬天则露出了蛛丝马迹,因为冬天的雪地会清晰地留下它 的行迹,而兔子依然故我,猎人只要找到那个是兔子的真 正行迹,就会在那路线上下一个套,一下一个准。
一、思维定势
3.思维定势
人们由于受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过去经 验的影响,容易产生以相同的方式来认 识事物或解决问题的倾向,称为思维定 势。
案例:盲人买剪刀
测试:思维定式测试
〖1〗某足球运动员有个亲弟弟,可这个弟弟 却没有亲哥哥,怎么回事? 〖2〗一个瞎了眼的人走到悬崖边,没人喊他, 却站住了,怎么回事? 〖3〗什幺东西左手能拿,右手不能拿? 〖4〗l×3=?
5.有人不拔开瓶塞,就可以喝到酒,你 能做到吗?(注意:不能将瓶子弄破, 也不能在瓶塞上钻孔。)
答案: 可以将瓶塞压入瓶内。在多数情况下,人们 总是拔开瓶塞后才喝酒的。但是,也可以将 瓶塞压入瓶内,不过,只是人们不常这样做罢 了暗中取袜,至少要拿出几只才能 保证取到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答案:
(1)这位“足球运动员”是女的; (2)只瞎了一只眼; (3)右手; (4)等于3 如果您能够在1分钟内完整的回答出这几个问题, 说明你的思维是灵活的跳跃的、是不容易受到束 缚的,如果不能这就说明你存在根深蒂固的思维 定势,但并不是说不能突破这样的思维定势,只 不过是尚未掌握好突破思维定势的时机。
项 目 四 打 破 思 维 定 势
测测自己是否存在思维定势
1 在一个荒无人迹的河边停着一只小船,小船只 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两个人都 乘这只船过了河。请问:他们是怎样过河的?
答案: 很简单,两人是分别处在河的两岸,先是一个渡过河 来,然后另一个渡过去。对于这道题,你大概“绞尽 了脑汁”吧?的确,小船只能坐一人,如果他们是处 在同一河岸,对面也没有人(荒无人迹),他们无论如 何也不能都渡过去。当然,你可能也设想了许多方 法,如一个人先过去,然后再用什么方法让小船空着 回来,等等。但你为什么始终要想到这两人是在同 一岸边呢?题目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意思呀!看来,你 还是从习惯出发,从而形成了“思维嵌塞”。
(二)突破从众定势:求同心理导致的
思维障碍
所罗门· 阿希
阿希试验
阿希试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 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 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 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 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 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 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作了 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