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竿野钓---选位手竿野钓水库成为了垂钓的主流。
一名顶级钓手在陌生水域的表现,往往不如当地钓友发挥的酣畅淋漓。
其根本原因往往并不是饵料的搭配是否科学,钓组的配置是否合理,而跟我们选择的钓位是紧密相关的。
水库手竿的垂钓,在现在这个狼多肉少的年代的难度越来越大。
影响我们钓获的因素也很多,有些是人力不可左右的,比如:气候。
对于这些我们无法抗拒的因数在本文中不做阐述。
在饵料和钓组的前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数----钓位的选择。
“七分位,三分饵”流传几千年的谚语,对钓位和饵料的孰重孰轻作了明确的区分。
帮助我们对钓位的选择的两个指标即:风向和山的走势。
但凡我们在钓鱼的资料中看到上述两个名词,我们通常是粗枝大叶的浏览甚至是整段的跳过。
晃晃尝试采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图片,与各位交流。
还是那句老话,下面所示图文均为小友个人偏见,如有不当和误导,敬请见谅并予以斧正。
水库的形状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也就六种:1:两山夹沟呈“一”字型,2:“一”字型分岔呈“y”字型或“人”字型,3:头重脚轻呈锥形,4: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5:水面较宽呈椭圆,长方或圆形,6:分岔较多呈“米”字或星型。
下面图例中,红点表示日出方向,黄点表示日落方向。
白色箭头为常见风向,黄色箭头表示不常见风向。
图中绿色字母不是钓点,只是为了方便叙述。
典型的两山夹沟“一”字型水库。
常见风向从左向右吹,AE方向来风的可能性不大,即便AE方向出现风向,由于水面不宽,风势受两山的阻挡,不会对鱼的回游造成影响。
鱼的回游线路应为:从大坝至C点随风移动。
大风天气时,鱼群会随风进入C点右边的内湾。
微风或出现不常见风向,由于风力相对较弱,浪到达不了C点,AB,ED之间的钓位我们可以考虑首选。
而AB方向下午当晒,选位时我们多半不予考虑。
根据不同的气候,风向在EC之间找深浅,找草边,应为该水库较理想的选择。
手竿野钓---悬坠手竿野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审时度势,实事求是。
手竿野钓的重点并不是饵料的香腥,雾化等问题,而是防止小杂鱼。
{重庆话统称鲹子}而对于水库我们,面对其实只有两种水库,一:较为偏远未开钓或开钓初期的水库,我们统称生口鱼。
二:各地钓友经常光顾或已被列为饮水工程的水库,我们统称滑口鱼。
台钓钓法的针对性和灵敏性,传统钓法的规避性和随机性的有利结合,使手竿野钓中悬坠钓法在实践中摸索走向成熟。
悬坠钓中备受我们关注的有三点,即:铅坠在水中的状态,饵料在水中的状态,和饵料的调配。
(饵料的调配在本文中暂不讨论)漂--铅--饵料的组合中我们经常忽略铅皮座在水中的状态。
野钓中无视铅皮座在水中的状态的结果是致命的,原因在于我们是通过增减铅皮,或者通过改变其状态,来控制饵料在水底的状态。
A组为底铅,即传统钓法。
当水中层出现因为饵料的香腥,雾化而引起的鲹子抢食,追食的情况时,我们在水库野钓中应该及时的放弃悬坠,而改为传统。
重铅到底,快速的穿越鲹子的水层。
在原铅皮座上稍加铅,使漂肚露出少许,即可完成悬坠向传统转换的过程。
B组为底铅上跑,即传统的活动坠。
在底铅的基础上,将太空豆B拉开些许距离,即可完成底铅上跑。
适当的了增加B组底铅的灵敏度,使铅皮座在主线上跑动。
过滤信号的同时,放小抓大。
在水库中不是因为饵料的香腥,雾化而引起的吃口小,谨慎时被广泛的应用。
C组为8字环触底。
使铅坠竖立于水中,8字环触底。
较C组更灵敏,适合冬季,初春时无鲹,吃口轻。
水库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上述三类均属于向下跑铅,是钓钝的范畴,在竞技比赛中不常见,但是在自然水域中的野钓则刚刚相反。
D组铅坠悬空的前提下,向上推动太空豆B,即完成铅上跑铅。
上跑铅的特点在于:鱼的密度相对较小,吃口稀,无鲹状态下。
通过减缓饵料下降的速度,加强饵料下降过程中的动态,利于鱼追饵。
E组铅坠悬空的前提下,向上推动太空豆AB,将整个铅皮座向上(往漂座方向)移动,将主线延长为子线使用,则形成飞铅。
飞铅的特点在于:减少铅坠与主线的距离,使漂的站立时间相对延长,增加铅坠与子线的距离,使饵料的下降的速度更为缓慢。
飞铅通常用于前几竿的做窝上,当窝内有鱼后建议尽快将飞铅推回8子环上。
上述两类是向上跑铅,属于是技法的范畴。
在初春,严冬,或滑鱼吃口轻,稀,谨慎时我们通常使用。
对于滑口鱼,我们倾向于钓钝。
重庆地区春秋交替不明显,30度的高温天气,从四月中下旬一直持续到十月低,都是鲹子活动的范围。
台钓在竞技中通常钓吃口,即:鱼吞食的瞬间,而传统则是钓动态,即:鱼进食后转身后的沉稳信号。
已被列为饮水工程的这类水库的特征在于,水质瘦,水面大,鱼密度较小,鲹子多。
各地钓友经常光顾又导致饵料千奇百怪,鱼对于饵料有较强的记忆性,进食谨慎。
ABC三组的下跑铅的状态,在野钓中具备很多的优势,比如:对漂的要求较低,视力不好,可以大胆的选用粗尾漂;大漂吃铅重入水快,防鲹性能较强;用途较为广泛,水流不是很强的河沟也可以采用;找底也比较方便等等。
下跑铅的子线长度通常在6公分左右,而下跑铅的调漂更为简单:半水状态下无钩调平水,钓目在三目以内,即C组8字环触底。
当调目越接近钓目则越灵敏,反之越钝。
较为偏远未开钓或开钓初期的水库,(即生口鱼)或者渔获稳定又无鲹捣乱的前提下,悬坠钓法中铅坠的悬浮的特点彰显突出,而悬坠钓法中饵料在水中的状态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漂目的变化和饵料的状态息息相关,一味的把调漂和漂目的变化分离开来,最终会导致我们的钓技永远没有提高。
上图是饵料在悬坠状态下的五种状态。
而悬坠我们通常是从调漂开始的。
调漂的根本目的是让整支漂的浮力与子线组(包括:两根子线,8字环,铅皮,铅皮座,两颗饵料)的重量相等,越接近相等,就意味着漂调得越灵,反之就越钝。
子线组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平衡天平的一头,天平的另一头就是漂,当子线组的重量有任何的增减,漂象上就会做出相应的反映。
由于水库水质不同,水深不等,调漂有两种通用的方法。
当水质瘦或钓位水深不足两米时或鱼体小,密度大,鲹子较少的生口鱼我们倾向于调吃口。
也就是所谓的四步一找底,即:第一步:半水调漂,半水也就是传统所说的浮水,即铅不到底。
半水是调漂的前提。
第二步:假定要调的漂全目为九目,修剪铅皮让漂不断的接近水面,直至水面上露出七目漂尾,这一步的目的是找到漂与子线组的平衡点。
即天平的支撑点。
第三步:上饵料一颗,观察漂被压下去多少,假定为一目,此时露在水面上目数应为六目,上饵料两颗,自然此时水面上漂应为五目。
这一步的目的在于称重,是要让自己明白,正在用的这支漂,饵料的大小,增减,漂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四步:不停的向原先调漂的钓点的前后左右打几竿,观察漂目在水面上的变化。
这一步的目的是确认刚才调漂时,漂是半水状态,或者没有落在鱼背上,水中的漂浮物上。
如无变化则刚才调漂时就是半水。
这一步非常关键。
第五步找底,将漂不停的向上推,在带饵料的状态下,当漂目露出多余五目以上的目数时,即到底。
然后重复的在钓点的前后左右打几竿,范围可以更大些,如果漂目有变化,说明刚才那里就是底。
当然也有可能钓点的周围是平的。
调吃口的方法特点在于吃铅轻,灵敏度高,入水缓慢,但当水肥或钓位水深超过两米时,钓友经常光顾或已被列为饮水工程的水库等滑口鱼时,通常采用一种更简便的调漂法:同样是半水调漂,重铅入水,将漂全部拉入水中,然后直接修剪铅皮,让漂露出一目,即露出红帽帽,而后找底,根据移动漂的上下位置,来掌握灵钝就行了。
漂目露得越多就越钝,反之就越灵。
悬坠钓中最让新手迷惑的两个问题,即:找底的问题,在调目与钓目上的混淆问题。
传统钓法中通常是铅坠趟底后,钓线上升硼紧,七星漂定位。
七星漂定位前会出现最前面的浮头轻微上升的现象,浮头上升的颗数越多则越钝,反之则灵。
而悬坠钓是饵料A触底,地底抵消饵料A的重量,主线垂直拽紧后漂定位,漂定位后会出现多余调目的目数。
调目与钓目上的混淆问题,典型的例子是在调四钓二上纠缠不清。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野钓的过程中,调四钓二不是标准,仅仅是大多数的漂,在调四钓二的状态下,饵料是一饵轻触底一饵悬浮的状态。
调目通俗的说法就是调一支漂的吃铅轻重,是通过增减铅皮来完成的,漂尾露出越多则吃铅越轻,反之越重。
钓目是指的水底饵料的状态,通过移动漂座来辅助完成,漂尾露出越多则越钝,反之越灵。
假定上图中,调目为四,钓目是二,剩下的两目在那里?图中短子线B上的饵料占一目,饵料A的重量被地底抵消一目。
当短子线时,漂会立即出现上顶或闷漂的漂相。
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支漂目目数的变化实际上是告诉我们饵料在水底的悬,躺,触的状态和变化。
当饵料在水中的状态被我们对应到自己的漂目上时,调漂的范畴就大大的超出了调四钓二,调高目钓低目,调低目钓高目等等,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漂座向竿尖方向移动,主线被充当为子线,则铅皮座向下走,钓组由灵转变为钝,漂座向下移动则铅皮座向上走,钓组由钝转变为灵。
换言之,漂目露出越多越钝,越少越灵。
饵料在水中的五种状态熟悉以后,我们就可以用“心”看漂,而不是在看漂的过程中,在漂目上玩加减法。
手竿野钓中装备尽可能的精简,轻便。
竞技所用的拔节竿,插节竿与失手绳的配合也可以起大鱼,但是我们实话实说,野钓中的大鱼的野性和力道,并不是池塘里的鱼能比的,十之六七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放失手绳的时候,就切线而去了。
我们可以考虑在传统的溪流竿中选用重量轻,锥度小的短节竿配盘(节长八十厘米以下,竿长四米五,冬季可以考虑更长一些)。
自制过线环,尽可能的减轻重量,第二节的过线环线竿尖方向倾斜(晃晃的竿是全部倾斜,其实只需第二节就行了)可以将缠线率降低百分之八十。
当装备,钓法完成以后我们将面临野钓中最五花八门的话题,即:饵料的调配。
因为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更多的生存技能,钓鱼也是如此。
一直以来,手竿野钓的方法很多,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在哲学的范畴里被称为形而上学,而孤立的,片面的推崇某一种钓法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垂钓领域的形而上学?皇帝都是轮流做,有什么东西不改?再庸俗些,钱都有假的,什么又是一成不变的?最后,本文中对手竿野钓中悬坠钓法的叙述,均为小友个人偏见,如有不当或误导,敬请见谅并予以斧正。
手竿野钓---地势我们可以把钓场周边的环境,理解为地势。
自然状态下,影响鱼类的最后的一个因数就是地势。
就地势而言可以分为,水下,水面两部分。
水面部分比较简单,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直观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水下部分相对而言复杂一点。
水下部分我们主要讨论是,对水底地势的预判。
水库的中心地带和深水区域,在水库兴建完成之后,通常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而与岸边相接近的水域,则容易受到外力影响发生坍塌。
风浪日积月累对岸边的冲击,将细小疏松的土质卷入水中,并在水底逐渐平铺成光滑平顺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久远,逐渐向四周扩散,形成了与岸边土质的相似的水底地势特征。
而我们判定水底地势的第一个方法是:参照离水最近的岸边的土壤结构(手竿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