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报告
通过2010年3月至5月于主楼一阶的12次课堂学习,《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佛教起源与佛教故事
二、佛教基本概念与常识
三、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与佛教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五、佛教的核心理念
六、中国佛教学派——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主
七、经典佛经介绍与导读
八、课前与课间的佛教文化作品欣赏
源于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人兴趣,我在课外也阅读了一些诸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图解阿含经》、《楞严大义今释》、《薄伽梵歌》一类的佛教经典书籍,所以在授课内容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佛教核心理念、禅宗参悟和偈语的部分,这也是我在课外佛教阅读中最喜欢的内容。

我将就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这几句话虽然通俗简单,我却认为概括了生活的最高智慧。

“秋风”是外界环境,“落叶”是无尽烦恼,我们拿着扫把痴缠在生活送来的一拨又一拨的烦恼中,非要咬牙切齿地将他们通通清理干净方才罢休,却不知“万象都缘一念波”。

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动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念。

就如《天龙八部》中,众人见疯傻之后的慕容复依然做着富贵皇帝梦,头戴纸冠,神色俨然地要求一群小儿叩拜,无不为侍立在侧的阿碧感到凄楚,只有深通佛理的段誉心头一凛:“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动一欲念,多一烦恼。

倒不如“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其实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就像前几日纷飞的柳絮,越是恼恨地想掸掉它越是不见它的踪影,倒不如一笑罢休任其飞扬,却也不见如何碍事。

人生亦是如此,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疑等等便如毒液一般深入你的生存空间,抓不住想要的,赶不走不想要的,全在没有舍去一个“欲”字。

《三重门》里罗天诚曾感叹道:“钱有什么意思。

一个人到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悲,什么喜,什么爱,什么恨,都只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生,值吗?”虽然他小小的年纪说
出这般好像已经死过好几回的语气,有些滑稽,但道理是不错的。

形役心,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人只这一辈子连心灵的自由都得不到,不是有些可悲么?所以对待烦恼、欲念,要做的便是一笑罢休,任他成灰。

但是,转念一想,祈求无欲无求,祈求无拘无束,祈求身心安宁,不也是另一种欲望吗?《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和公孙绿萼自小修炼禁欲的禅门武功,她们原不知情爱为何物,更不会去祈求,最终却这从不曾祈求的东西害惨了一生。

“欲”是禁不住的,禁欲只能让它爆发得更加猛烈。

最高的境界还是“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是一幅多么宁静超然的画面,檀香相伴,万虑皆亡,问你金钱要不要,身外之物,要它作甚?问你美人要不要,白骨骷髅,要它做甚?问你功名要不要,虚名浮利,要它作甚?问你健康要不要,万物终归一,要它作甚?并没有动一心一念去除却欲望,因为实在没有欲望可除啊。

正如考前大家都在紧张忙碌地复习,只有一人优哉游哉,不是不用功,只是没处可用功,所有知识点都在心中,还要看些什么吗?
《红楼梦》里贾政在书房里挂了这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起初贾宝玉十分厌恶这句话,那时他不懂世法,只一心想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后来他懂了,也出了家。

所以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南怀瑾先生就常常鼓励出家人要先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才能通。

人们常说返璞归真的老人单纯得像孩童,其实这只是表象,他们心中虽然都没有物欲,但孩童是不知外物的好处才不乞求,一旦受到一点诱惑就陷在其中了;经历沧桑的老人才是看透世情后真正的无欲无求。

所以我们欲出世,必先入世。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不当之处请老师指正。

在佛教学习中,最困扰我的是经文阅读。

我初读经书的时候,总被其中的专有名词绊住,连断句都成问题,根本做不到系统连贯的阅读。

后来在通读了金刚经之后,读圆觉经便容易了一些,反而开始感受到它语句的优美。

但是现在正在读的楞严经,由于它较强的哲学思辨性,我又不在再语言和思想之间找到平衡了。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直系统严谨、趣味性强,做到了知识与艺术的融合。

只是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授课中,能帮助像我一样的同学们解决经文阅读困难的问题。

07级人力资源管理系吴春瑾
2010年5月25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