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3)
【定义】
腰痛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腰痛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腰痛包括西医多种疾病,本诊疗方案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制定。
【诊断标准】
(一)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病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身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形成。
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腰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疾病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惧按,舌质紫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
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缓或沉紧。
3.肝肾阴虚: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气滞血瘀证,以行气活血止痛为法,选腰3-5夹脊、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用泻法,电针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寒湿痹阻证,以祛湿散寒,通络止痛为法,选腰3-5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腰阳关,用泻法,电针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3.肝肾阴虚,以滋补肝肾,通络止痛为法,选腰3-5夹脊、环跳、委中、肾俞、太溪,用补法电针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二)推拿治疗
1.基本手法,包括点法、滚法、揉法、按法。
2.整复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腰椎斜板法等。
(三)牵引治疗:卧位持续牵引,时间20-30分钟,重量为体重的40%-60%,每日一次,10次一疗程。
(四)其他治疗:可配合火罐、艾灸、磁疗等。
(五)西医治疗可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注意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推拿治疗: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2.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者。
4.体表皮肤破损者。
【疗效及出院标准】
(一)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价参考JOA下腰痛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1、主观症状:(1)下腰痛(2)肢体疼痛和/或麻木(3)步态
2、临床体征:(1)直腿抬高试验(2)感觉障碍(3)运动障碍
3、日常活动受限度等评分。
(二)疗效评价:显效: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有效: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无效:减少小于30%。
(三)出院标准:
1.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