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事业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

他生活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

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正在迅速发展。

法国发生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也得到较大发展。

而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经济上还很落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资产阶级力量非常软弱,但在英、法先进国家的推动下,他们对德国的封建统治也感到不满,向往并要求革命,可是,他们不敢革命,害怕革命,甚至反对革命,希望与封建势力妥协,企图依附封建势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谋求经济上的发展,表现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保守性。

这种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在赫尔巴特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反映。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古典文科中学读书,18岁时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

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

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

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

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塔洛齐,对裴斯塔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1802—1808年,赫尔巴特任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与此同时,还积极从事研究和著述。

1802年,他发表了《裴斯塔洛齐直观教学ABC》,1804年,当此书再版时,他写了《论世界的道德或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附录于后。

同年,还写了《对于裴斯塔洛齐教学方法的评价》。

1806年,他的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出版。

1808年,他完成了《实践哲学概论》。

这个时期是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创建上最富有成就的时期。

1809年,法军入侵德国,哥廷根大学蒙受影响,赫尔巴特应哥尼斯堡大学之聘,接任康德继任者的席位,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直至1833年。

为了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携手并进”,他设立了一个实验学校,并首创教育科学研究所。

赫尔巴特亲自为几个经过挑选的儿童上课,示范他的学生,然后他的学生又运用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讲课。

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为理论提供根据,并发展理论。

在此期间,赫尔巴特又撰写了大量心理学著作。

这个时期是赫尔巴特从事教育科学事业的鼎盛时期。

赫尔巴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大学中任哲学、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并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科学教育学,他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百年诞辰时为其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

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

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

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

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

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

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

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

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

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

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

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相互抵触则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某一观念的力量超出了另一观念,则为欲望或愿望。

愿望和达到愿望的观念相结合,就是意志。

记忆是各种观念的活动或游戏。

回忆是被抑制的观念重新呈现于意识阈限之上。

遗忘是观念被抑制到意识阈限以下。

注意和思维是把许多观念集中于某一事物上面。

观念的积极活动则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可见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

因而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要扩大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

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

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

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赫尔巴特把复杂的心理过程完全归之于观念的活动过程,归结为观念的沉浮、聚散,这显然是错误的。

它没有正确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因而,他的心理学还没有成为科学。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赫尔巴特的观念和统觉心理学理论,较之洛克具有教育理论上的意义。

他深入地研究了人的意识内在活动,并力图揭示其规律性,要求把教学牢固地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这对于促进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推动心理科学的研究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另外,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虽已过时,但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学问题,诸如意识阈限、下意识、观念、统觉等等,直到今天仍然被现代心理学所广泛运用。

赫尔巴特毕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并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寻求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五种道德观念为:(1)“内心自由”的观念。

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

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善意”的观念。

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的矛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去解决。

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突”,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互不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5)“报偿”的观念。

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他还发生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错误行为时,则用“报偿”的观念对损害社会生活的恶行,给以应受的惩罚,对好的行为予以褒赏,做到赏罚分明。

赫尔巴特的“五道念”理论,明显地反映了他力图维护当时容克地主统治的德国社会秩序的愿望,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和妥协性。

三、教育理论(一)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依据其上述伦理学思想,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与道德的目的”。

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它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

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能力和兴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为人类社会分工日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方面,“每一个人须爱一切的活动而专精于一种”(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

教育必须使学生作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多方面兴趣,取得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将来选择职业作好准备。

不仅如此,它与道德的目的也有密切联系,人的多方面兴趣和能力,可使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对道德判断更富于灵活性、更加准确和有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认为,选择的目的固属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

所谓道德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这个目的最为必要,因为无论你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什么工作,都必须具有“明辨的识见以及与它一起的相应的意志力”(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这样,才能够“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维持现存的社会制度。

所以,道德的目的是教育的最必要、最高的目的。

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62~263页,250页)。

赫尔巴特把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实际上是把培养安分守己,服从法律,维护当时德国封建秩序的忠顺臣民放在首位,这反映了赫尔巴特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然而,他把发展多方面兴趣和能力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为儿童将来适应日益细致的社会分工作好准备,这无疑又是进步的,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为完成教育目的,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即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