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区域稳定性问题
根据我国经验,一般在Ⅵ度以上,Ⅸ以下的基本烈度区 设防,而在Ⅵ以下,Ⅸ以上的基本烈度区不设防。
四、地基的地震效应
1.场地地质因素对烈度的影响 (1).岩土层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a.地基刚度的不同对建筑场地的烈度具有明显的影响 b.土层的厚度对震害也有明显影响
(2).地形条件的影响
在孤立突出的山丘、山梁、山脊、河谷边岸或悬崖陡壁边缘部位, 都表现为震害加大,烈度增高,而低洼沟谷则震害减小。
地震地面运动可由加速度acceleration、速度和位移幅度来表示。
变化的振动,可看作随机振动或无规律振动。
二、地震震级erathquake
earthquake)
magnitude (magnitude of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规模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 大小决定的。
1.地震震级的确定
(1)浅源地震震级的确定: a. 震中距为100公里处确定震级;
3.地震波seismic
(1)体波body
wave
wave
纵波longitudinal wave;P wave; 横波transverse wave;S wave
(2)面波surface wave
瑞利波 Rayleigh wave; 勒夫波Love wave
4.地震形成机制
(1)地震地面运动强度:表示某一给定地点发生地震地面运动量的 大小。(用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表示) (2)频谱特征:地震动不是简单的谐和振动,而是振幅和频率都在
4.地震重复间隔和逼近时间计算(活动周期)
断层活动和沿断层发生的地震是有节律的,有时活动, 有时平静,表现出某种周期性。 活断层有突然错动和缓慢蠕动两种基本方式;蠕动可分为 强震前后蠕动和平时蠕动两种。
5.断层活动度和危险度的评定
日本活断层研究会根据活断层长期平均滑动速率,将活断层 分为四级;
考虑长期平均滑动速率、同时还考虑地震重复间隔的综合定量指标
如震级已知,可利用公式计算任意震中距的工程场地的 最大地面运动位移振幅
(3)如果能够查清地震断层参数,长度和相对位移,可用经验公 式确定震级。
2.地震震级与释放能量
地震震级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可用公式确定。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三、地震烈度
earthquake intensity
一般由设计部门给出。
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1987)》规定:
1)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一般采用基本烈度作为设计烈度; 2)对于一级挡水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和遭受震害的 危险性,可按基本烈度提高一读。但应按规定报请有 关部门批准。
3)对于次要建筑物(如,仓库或辅助建筑物),设防烈 度可以降低一度。但基本烈度为Ⅶ度时不降。
(3)张性活断层的变形和分支断层错动,主要集中于下降盘;
2.活断层的长度与错距
在活断层区修建大坝和核电站等重要建筑物时,需要活 断层最大错距的资料;在地震预报、水库诱发地震和场地危 险性评价时,也需要了解地震震级与地表断裂长度和错距的 关系
3.活断层错动幅度的测量和平均错动速率的计算
错动幅度是指断层自某一时期以来的总错动量;平均错 动(或蠕滑)速率是断层单位时间内错动的距离。 测量活断层水平错距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调查错断水系;阶地、 夷平面、古海岸线和古海蚀洞是测量断层垂直断距最常用的 地貌标志。
2.地貌标志
(1)两大地貌单元长距离直线相接;
(2)平面解体; (3)深切的直线型河谷或沉陷谷地,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新鲜;
(4)同级阶地的高程在断层两侧发生突然变化,有时可相差数十米;
(5)陡坎山山前经常分布有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 (6)山脊、山谷被错开,这是平移断层的标志; (7)水系作规律变迁。
第七章 区域稳定性问题
第1节、基本概念 第2节、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第3节、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第4节、水库地震
第1节 基本概念
指工程建设区内,在内、外力(以内动力为主)的综合作 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分析工作的重点 是:
1.研究区内大地构造特征;
2.研究区域所受构造应力场的历史; 3.研究新生代以来,继承性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的空间分布规 律和活动特征; 4.研究表征地壳活动程度的地震指标; 5.探讨地震效应和地震动力学问题,评价场地地震危险性。
3.水文地质标志:
(1)地下水位在断层两侧 有明显的变化;
(2).沿断层带温泉、地 热异常带呈带状分布;
(3).水化学成分异常;
4.历史地震标志
(1).沿断层带历史上 有发生地震的记录,震 中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2).沿断层带有发生地震断层的历史记录 (3).水化学成分异常;
5.其它标志
(1).根据大地测量所取得的地变形资料,表明断层有明显的 位移或蠕动,可用大地变形速率表示。位移大于0.1毫米每年的 即为活断层; (2).地球物理场分布和变化异常 (3).断层错动,往往伴有小地震;
指一个地区或场区,根据其场区地质条件(岩性、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地下水、自然地质现象等)的不同,参照该地区的基本
烈度而加以修正的烈度。一般由地质部门或勘察单位,结合当地条
件给出。场地烈度有时可以等同基本烈度。
3.设防烈度(设计烈度或计算烈度):
根据基本烈度或场地烈度,结合建筑物的重要性及 结构物的特点,将基本烈度或场地烈度加以调整、修正, 在设计中采用的烈度。
b. 震中小于1000公里(近震)确定近震体波震级;
c.
震中大于1000公里(远震)确定远震面波震级;
A ---- 地震面 波最大地动 位移,取两 水平分向地 动位移的矢 量和,μm T ----相应周 期, S Δ----震中距, (度)
(2)深源地震震级的确定: 因面波太微弱或几乎测不到面波,只能先计算出体波震级, 再换算出面波震级;
(2)振动时间; 地振动持续的时间越长,建筑物的破坏也越严重。土质越软弱、 土层越厚,振动的历时也越长。软土场地可比坚硬场地历时长几 秒~十几秒。
3.地面破坏与斜坡破坏效应
(1)地面破坏效应: 是指地震形成地裂缝以及沿破裂面可能产生较 小的相对错动,但不是发震断层或活断层。
(2)斜坡破坏效应: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 坡等现象。 4.地基失效; 地震时,软弱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会发生 变化,使地基丧失承载能力或出现残余变 形,发生砂土地基液化、软土地基震陷、 导致建筑物突然下沉、倾斜,土石坝则发 生溃决、滑坡,这就是地基失效。
earthquake earthquake earthquake (men-made
induced
a. 水库诱发地震; b. 深井注水诱发地震;
c. 核爆炸和地下爆破诱发的地震
d. 地下流体资源开采诱发的地震; e. 矿山开采、排水诱发的地震
2.地震要素
震源seismic focus、 震中episentre、
断层的危险度是指活断层未来实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水平或程度
第3节
1.地震的类型
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
一、地震基本概念 earthquake
(1)自然地震(构造地震tectonic fault earthquake) (2)火山地震volcanic (3)陷落地震collapse (4)人工诱发地震 earthquake) earthquake 断层地震
二、活断层的鉴定标志
活断层可从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边 性测量等方面的标志进行判别。
1.地质标志
(1)第四纪地层,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产生断裂错动、 变形、褶曲,砾石层中的砾石受剪断或压碎; (2)断层构造带松散、未胶结,构造岩成分新鲜; (3)沿断层带第四纪火山锥或熔岩作线状排列;
c.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时,土层的地震烈度不受影响;
(4).断层带的影响
建筑场地有较大的断层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是复杂的。 (这一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断层的隔震效应(减震效应或屏蔽效应)则已经被肯定。
2.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地震力
地震波传播时施加于建筑物的惯性力。由于地震波的垂直加速 度分量较水平的小,仅为其1/2~1/3,且建筑物的竖向安全储备 一般较大,所以设计时,在一般情况下只考虑水平地震力。 (水平地震系数也称地震系数) (2)振动周期与振动时间的影响 a 振动周期: 建筑物地基受地震波冲击而振动,同时也引起建筑物的振 动。当地基土的卓越周期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等或相近 时,两者便发生共振,从而使振动作用力、振幅和时间大 大增加,导致建筑物的严重破坏。
等震线isoseismal line、
烈度区等。
根据震源的深度
分为浅源地震shallow-focus earthquake(70公里)、 中源地震intermediate-focus earthquake(70-300公里) 深源地震deep-focus earthquake(大于300公里)
第2节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一、活断层的定义
活断层active fault或称活动断裂,是指现今仍在活动,在人类 历史记载时期或近代地质时期曾有过活动,不久的将来还可 能明确,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艾伦将活断层限定为10万年或1万年来有过活动的断层; 2.华莱士将时间限定为1万年或晚第四纪以来; 3.松田时彦将时间限定为第四纪或晚第四纪以来; 4.邓起东把晚第三纪活动过的断层也包括在活断层中; 5.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则将3.5万年作为时间界限。
地震裂度是指某地区的地面和各种 建筑物、构筑物遭受一次地震时, 影响和破坏程度。
1.基本烈度(区域烈度):
今后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 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 最大烈度。 是根据百年以上的历史地震资料,用数理统计法整理出的较 大区域或地区的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