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面对的内容多、时间少、任务重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同时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课堂把握就要求更高,但是对于教师来说,高效课堂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一次改革。
在这种改革的条件下,教师要从教学手段、观点、角色上转变。
要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的转变,促动课堂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及实效性,从而提升学生高效的知识掌握。
新课改提出要打造高效课堂,这是对以往传统教学的一种从质的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路径,新要求。
像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对映的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倡探究式的教学,合作解决问题,课堂要面向自主学习为中心等等。
作为一名山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受到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课堂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范围之内,以教师的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一定水准上忽略了课堂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出现优差差异很大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也会产生对数学排斥的思想,逐步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而新课改打造的高效课堂则强调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思维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
现就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导入要准,形式多样的引入主题。
一节课的开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学生只有感兴趣,学起来才更有价值,精彩的导入能够很直接的刺激学生的思维兴趣,就像投石水面一样,会引发很大面积的涟漪,使学生被紧紧地吸引过来,也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授的知识,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导入要以兴趣牵动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一开始学生和我一起来完成我出的题目,我使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则是使用以往所学的运算方法,然后我就故意的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对不对?”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我也用比较怀疑的表情看着大家,然后我就让学生一起讨论“我们谁做的对、好一些。
为什么?”随着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被一瞬间激发出来,讨论得很热烈,老师就顺势的引导学习老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没有被定律的定义框起来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它的意义,不但学生能自主的思维,更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有学下去的欲望。
在导入时,往往都是说教,或者是提问,我觉得那样会使学生学习的很片面,不能够举一反三,这样的话对于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有很大的弊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多式多样,要针对实际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恰
到好处的开场,是一场戏的精要,所以在导入新课是我使用了编辑故事,制造悬疑,创造角色等方法,使学生在实际造作中感受新知。
比如我在引导《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是这样创造角色,引入新知的:“同学们,大家都看过西游记没有?今天我们来找几个同学来扮演一下电视中的角色,好不好?”学生对于这突发起来的情景先是很紧张,然后开始很踊跃的参与。
“大家来扮演一下,孙悟空在取得金箍棒之后给小猴子们演示的那场戏,好不好”“同时大家思考一下,它的金箍棒怎么样了?”这时我先播放了《西游记》的那部分片段,学生开始活灵活现的扮演起来,这样的导入,不但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的存有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创造生活情景结合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情景化、现实化、直观化,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把数学知识很自然的表现出来,这是导入的最大目的,也是学生心理的需求,更是高效课堂的必然。
二、新授要稳,全方位的突显精髓。
新授是一节课的中心,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一节课的精髓,因为这个部分是体现知识的核心和提升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这个部分,要围绕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核心,持续开拓学生的思维,承接导入时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数学知识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自主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但是自主学习的前提都必须要围绕知识点去学,老师在设置提纲时就要特别的注意,学生自学新知时,难免使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要在黑板上写明“要学习什么内容,用多少时间,以及怎样学习”。
例如,我在让学生“使用运算定律解应用题”时,就告诉学生“大家试一试能不能用多种方法解题呢?把你的方法都写出来”。
学生由导入时的兴趣,就直接的参与到自己的实际应用中去了,不但能够学习新知,更能够把导入的情趣延续下来。
2、小组探究,合作求知。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引领探究式学习,具有使学生学会思考合理性,同时也是学生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的情感基础,从而真正的掌握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不但对提升数学高效课堂有很长远的意义,而且也很接近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合作意识。
课堂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所以,在学生明确了学习提纲,并实行自学以后,我就让学生实行小组交流,从而通过交流发现数学的信息及提出的问题,由小组长汇报他们这个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其他小组补充不一样的问题,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3、引导指导,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各小组根据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结果,然后请他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析想法或者请中差生分析解题思路,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够让后进生回答,如果后进生回答错误了,再引导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
这不但对后进生有协助,而且成绩好的学生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
这个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既协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使好生也了解得更加透彻。
新授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在引导时,要对课堂的节奏把握明确,方法要恰当,方式要多样,中心不走样,突显要得当。
三、练习要精,循序渐进的巩固提升
练习不但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验,更是巩固提升的方法,这是老师们都知道的,但是高效课堂的练习与传统课堂有别,我觉得,高效课堂的练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素质提升,和拓展思维的开发。
练习不但是师生的交流,更应该注意它的实效性和适用性。
所以我认为:
1、练习要具有可索性。
我们的课本中有一种题型,我觉得就很好,就是当一个习题你做完了以后,它会让你解决“你还能够怎样研究?”“你还想怎样研究?”“你还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这样的题目,不但能够是学生学会思考,还能够是学生探索出其他的知识,提升学生在解决其他相同问题时的敏锐性。
老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是应该大力的鼓励学生去思考,对其做有效的指导和引动。
2、练习要具有竞技性。
课堂上的练习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学生在经过之前的过程之后,可能会出现走神的情绪,这时候,如何让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这时的练习应该就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去实行了,所以根据学生的年纪,我常常设计一些“过关竞赛”“小组大比拼”“勇攀高峰”等等竞赛性的练习。
例如:我在“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会给各个小组分别写一个相同小数3.876543在黑板上、然后在找一些练习给各个小组比赛,做的最好最快的,就能够把自己的小数的小数点像右移动一位,做的不好的就把小数点像左移动一位,竞赛结束后,把各个小组的小数在一起比较,看看谁的小数大一些。
这样不但学生增加了竞赛的兴趣,而且最好还能巩固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竞技性练习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知识,更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3、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改指出:教学要讲究开放性,不再局限于“教”
“学”中。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要刻意的减少指令性的练习,增加开放性的内容,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为指导思想。
例如我在引导学习,《三角形的理解》时,要大家利用自己所学,要学生指导老师来完成要求的三角形的画法,而学生以小组为团队讨论,要怎么指导老师去画,并且说出自己小组指导画法的思路,在小组指导的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更是学生开拓了多种思路,使学生体会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总结要明,画龙点睛的归纳总结。
结束阶段是一节课的收尾工程,漂亮的结束,让学生能够意犹未尽,也能够使学生回味无穷,更使学生对知识根深蒂固。
是将所学知识科学化、条理化的收拢和延续,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
所以画龙点睛的结束是对知识的有效巩固。
课堂总结能够是对本课知识的归纳,也能够留意悬念,也能够是以活动游戏给予延伸,用于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认知水平。
我常常在结束是以“问号”去结束本课的内容,例如“我们今天学习了那些你感兴趣的内容?”“你还想知道那些关于本课的内容?”尝试着让学生先去总结,老师加以引导补充。
也能够把知识实行延伸,例如:“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可不能够使用呢?你怎么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不能够使用到乘法运算上呢?你举举例子。
”让学生自己体会探索奥秘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拓展思维水平。
总来说之、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要建立在对学生认知思维的提升上,教师在引导上的作用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熟练和对课堂形式多样的驾驭上,创造多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知识活现于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中,以生活情境为蓝本,重视学生富有创造好奇的个性特征,促动学生间的思维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在判断中思考,从而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