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1、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性?(15)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检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重要性体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就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当然,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产量波动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方面:(1)、粮食的品质安全既会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威胁。

有害生物不仅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

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

而植物保护时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会使粮食种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

(2)、粮食的储备安全一方面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年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

如果减少了这些损失就等同于增加了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

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

另一方面,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在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的同时,也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3)、粮食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的严重污染。

在世界各国,入侵生物给所在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其中也包括对粮食生态安全的危害。

例如,紫茎泽兰就是一种对农业造成相当危害的入侵我国的恶性杂草。

它生命力极强,繁殖率很高,又难以消除,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一旦入侵田边地埂,就与庄稼争水、争肥、争阳光,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土地严重退化,造成入侵田块粮食作物减产。

另一方面,大量施用农药的单一植物保护模式,诱发了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和再猖獗,以及农药污染的产生,抑制土壤的生物活性,使土壤中对农作物具有高度毒害作用的微生物占优势地位,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恶化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粮食的生态安全。

(4)、粮食的市场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由于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导致粮食的大量减产和品质下降,从而使粮食商品率和经济性降低,加上检验检疫的约束,往往使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减少、粮食贸易受阻,尤其是国际粮食贸易,进而危害粮食的市场安全,影响粮食贸易对粮食供给波动的平抑作用。

正因为植物保护有着如此作用,所以加快发展植物保护学科的建立与稳定体系的形成、植保人才的培养等都对国家农业经济,粮食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2、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先进性?(15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控制有害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使有害生物维持在受害允许的密度水平以下,同时又要避免被治理的生态系统中其他有益的成员(生物和非生物的)受到不利的干扰。

它本身就具备了以下先进性:(1)、为了维持整个和谐自然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彻底消灭害虫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就是允许害虫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不管是有益的昆虫,还是有害的昆虫,它在食物链当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造成生物营养分级不均衡,严重的会造成食物链的中断,从而破坏整个的生态平衡,所以在防治有害生物的时候,不要求彻底消灭昆虫,在重点在于对有害生物进行自然控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期的昆虫种群数量是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昆虫在一般情况下增殖潜力总是呈增加趋势,但却有被环境中各个抑制因子所平衡,其结果表现为此时的种群密度,各种环境因子并不是恒定的,是以规律性的和不规律性的方式波动,因此,导致昆虫种群随之波动,如果环境条件不发生剧烈的变化,昆虫的虫口密度一般不会急剧上升或下降或灭绝,而是以平衡密度为中心来回波动。

(2)、以自然防治为主,各种防治方法相协调为辅昆虫处在生态系统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破坏恢复能力,所以我们不要一味想着有虫就去防治,应该综合分析,合理制定有害生物防治方案,配合多种防治方法协调使用,但是不管哪一种防治方法总存在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提出要以自然防治为主,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防治技术。

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生态环境的发展,减少对人,对环境的伤害。

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控制“环境”,增强自然因素的作用,一切人为防治措施都应该与自然控制协调,促进自然控制而不是削弱自然控制。

(3)、强调危害经济损失与防治费用的关系,凡是不达到经济阈值的一般不进行防治。

危害经济损失和防治费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防治费用超过了我们预期的指标,那这样的防治就是失败的,就是不可行的,如果害虫少并且危害不大,在后期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也不具威胁性,那么我们就不用去对此类害虫进行防治,否则浪费了成本,还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危害。

目前,农林有害生物有几万多种,其中大部分是不能称为害虫的。

某些害虫在经济阈限水平下继续存在是合乎需要的,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对鸟类却是不可少的食物。

在昆虫体系中虽然有一部分昆虫取食作物,但危害并不严重,所以,凡是不达到经济阈值的一般不进行防治。

(4)、不仅仅考虑防治效果,还兼顾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及社会安全。

传统的化学防治见效快、施用方便、农民易接受等特点,但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害虫防治带来的严重后果,害虫产生抗药性增强、大量杀死天敌昆虫、对生物多样性构严重威胁、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活生长等。

所以目前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中不提倡使用农药,或者是合理使用农药,现在提倡一些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像生物防治,信息素防治等等,都是为了考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危害,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社会安全。

3、我国植物保护工作面临哪些挑战?(20分)目前,我国植保工作总体上仍处于依赖传统经验、传统技术、传统方式控制病虫灾害的阶段,不仅难以应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病虫灾害复杂多变的局面,而且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极不相适。

以下就是我国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1)、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迫切需要提升植保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也是植保防灾的第一要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灾害变规律发生了新变化,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飞蝗孳生区向高纬度扩散,发生范围呈扩大趋势;小麦赤霉病暴发频率显著上升,区域明显北扩;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草地螟、黏虫重发区域不确定性增加。

免耕种植、连茬种植、秸秆还田等栽培措施推广普及,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新发病虫不断出现,地下害虫、杂草稻等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

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区域化种植进程快速推进,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发生范围扩大、面积上升、程度加重。

小麦跨区机械化收割,也加速了小麦吸浆虫、孢囊线虫、节节麦等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保产就是增收、减损就是增效,迫切需要加强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监测防控能力和水平,有效控制病虫灾害。

(2)、保障“舌尖上”安全,迫切需要提升病虫绿色防控能力确保农产品数量安全的同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生活水平提高、公众消费理念转变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植保防灾减灾,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数量安全,也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加速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转变,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个别地方出现的问题豇豆、毒韭菜、毒生姜等问题,以及高毒农药屡禁不止,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等问题,一度成为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曝光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以农残超标为由,提高农产品准入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

迫切需要转变传统防控策略,大力推行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无害化防控技术,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品种,着力促进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3)、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迫切需要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线,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植保防灾减灾必须与之相适应。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方面为缓解农村资源承载压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促进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契机。

另一方面,也致使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技术含量最高、任务最重的环节,“谁来种田”、“谁来防病治虫”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迫切需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耕整土地、育秧育苗、测土施肥、病虫防治、机播机收等全程服务,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着力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为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提升农药减量控害能力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科学内涵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