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电解质及其电离PPT教学课件
电解质及其电离PPT教学课件
电解质 非电解质
1、定义: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H2SO4 、 NaOH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 酒精等
高考资源网
【交流·研讨】请填写完成下列表格,然后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按照不同的分 类标准
判断正误: (1)、铜和石墨都能导电,它们都是电解质;Cl2不能导电,故Cl2是非电解质 (2)、液态HCl不导电,则液态HCl为非电解质;盐酸能导电,所以纯盐酸是电 解质 (3)、硝酸钾晶体不导电,硝酸钾溶液能导电,所以硝酸钾溶液是电解质,硝酸 钾晶体是非电解质 (4)、把CO2溶于水所得的溶液能导电,所以CO2是电解质 (5)、BaSO4难溶于水,水溶液基本不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 (6)、电高解考资质源都网 能够导电,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物模型上检验抗血栓形成的效果,提高20倍。
2.生长激素改造
生长激素通过对它特异受体的作用促进细胞和机体 的生长发育,然而它不仅可以结合生长激素受体,还 可以结合许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催乳激素受体,引发 其他生理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为减少副作用,需使人 的重组生长激素只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尽可能减少 与其他激素受体的结合。经研究发现,二者受体结合 区有一部分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有可能通过改造 加以区别。由于人的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受体结合需 要锌离子参与作用,而它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则无需 锌离子参与,于是考虑取代充当锌离子配基的氨基酸 侧链,如第18和第21位His(组氨酸)和第17位Glu (谷氨酸)。实验结果与预先设想一致,但要开发作
【学生练习】
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 )
A.Al2(SO4)3 = 2Al3+ + 3SO42B.MgCl2 = Mg2+ + Cl2C.Ba(OH)2 = 2Ba2+ + OHD.Na2CO3 = 2Na+ + CO3-2
高考资源网
当堂检测
1、固体NaCl不能导电,其原因( D )
A、是非电解质 B、不存在阴阳离子 C、电压不够,不能电离 D、缺少电离条件,无法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硫酸、NaOH溶液、NaCl溶液 原因 能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存在
【信息给予】:物质导电的条件 ①电流是由带电微粒按照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 ②带电微粒有:电子,离子. ③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如金属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 动的高电考子资源存网在.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 化合物
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或基因的定点诱变技 术来改变。
基因会发生突变,突变可以自发,也可以诱发,这是每个稍 有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在加拿大生物化学家 M·史密斯(1932-2000)发明定点突变法之前,突变株的 产生必须经由自然界或用化学等方法诱使基因体突变。这类 方法属于随机突变,突变株必须在生物性状上有所改变,才 能确定有突变发生,但除非用分子生物方法或遗传方法找到 此突变处,否则无法确定突变位置。也就是说,这种突变是 盲目的。而史密斯发明的定点突变法却是有目的的,该法可 经由设计好的寡核苷酸,在任何一个基因片段上进行随意或 设计好的突变,也就是说,这种突变是预先设定好的,所以
例如:
干扰素(半胱氨酸)
体外很难保存
改造
干扰素(丝氨酸)
体外可以保存半年
玉米中赖氨酸含量比较低
天冬氨酸激酶 (352位的苏氨酸)
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可提高数倍
改造
天冬氨酸激酶(异亮氨酸)
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 (104位的天冬酰胺)
改造 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 (异亮氨酸)
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 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 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 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 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前提: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原理: 改造基因(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
(1)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2)电解质在人体内的作用是非常广泛和十分重要的。当电解质紊乱时,人体就 要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维持人体内电解质平衡,在大
量出汗后应及时补充的离子是( C )
A、Mg高2+考资B、源网Ca2+ C、Na+ D、Fe3+
(二)、电解质的电离
地了解蛋白质的二维重组和三维晶体结构;
(4)设计各种处理条件,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变化,包 括折叠与去折叠等对其活性与功能的影响;
(5)设计编码该蛋白的基因改造方案,如定点突变;
(6)分离、纯化新蛋白,功能检测后投入实际使用。
(二)蛋白质改造工程举例
1.水蛭素改造
水蛭素是水蛭唾液腺分泌的凝血酶特异抑制剂,它有 多种变异体,由65或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水蛭素在临 床上可作为抗栓药物用于治疗血栓疾病。为提高水蛭素 活性,在综合各变异体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水蛭 素主要变异体HV2的设计方案,将47位的Asn(天冬酰 胺)变成Lys(赖氨酸),使其与分子内第4或第5位Thr (苏氨酸)间形成氢键来帮助水蛭素N端肽段的正确取 向,从而提高凝血效率,试管试验活性提高4倍,在动
• 研制药物 • 基因治疗
科学家面临新的问题
• 在已研究过的几千种酶中,只有极少数 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绝大多数酶都不 能应用于工业生产,这些酶虽然在自然 状态下有活性,但在工业生产中没有活 性或活性很低。
• 干扰素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可阻 断细胞分裂间期,抑制DNA复制,从而可用 于治疗疾病。但干扰素在体外很难保存。
练一练
练习:下列物质:
①能导电的是(
CDFG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ABC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E H
)
④既不属于电解质又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FG )
A.液态HCl B. 固体NaCl E.蔗高糖考资溶源液网 F.浓盐酸
C.液态NaCl D. KNO3溶液
G.石墨
H.无水乙醇
请同学们读完课本P41“身边的化学 后”,完成下面三个问题
的排列组合知识自己排列一下。首先应该根据三联 密码子推出mRNA序列为GCU(或C或A或G)
UGGAAA(或G)AUGUUU(或C),再根据碱基 互补配对规律推出脱氧核苷酸序列:CGA(或G或T
或C)ACCTTT(或C)TACAAA(或G)。
2、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后,怎样才能合 成或改造目的基因(DNA)?
(二)、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碱的电离
(2)用电离方程式表示NaOH 、 KOH和Ba(OH)2的电离: ①NaOH == Na+ + OH— ②Ba(OH)2 == Ba2+ + 2OH—
结论
碱的定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高考资源网
(二)、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盐的电离
(1)用电离方程式表示HCl、 H2SO4和HNO3的电离: ①HCl == H+ + Cl— ②H2SO4 == 2H+ + SO42— ③已知:酸式盐硫酸氢钠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为: NaHSO4 == Na+ + H+ + SO42-
结论 酸的定义: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高考资源网
也有人将该法称为“反遗传法”。
有意思的是这一给生命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带来革命性 突破的方法竟然是史密斯和其同事在喝咖啡时闲聊出来的。 现在,几乎每个生物实验室都会用定点突变法来研究基因或
蛋白质的功能。
➢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步骤通常包括: (1)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目的蛋白; (2)测定其氨基酸序列; (3)借助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衍射等手段,尽可能
电解质及其电离
高考资源网
演示实验
按照左图装置,分别用以 下几种物质分别做导电性 实验,请记录完成下表
材料
铜
灯泡现象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蔗糖水溶液 酒精水溶 液
导电性
高考资源网
金属铜能导电
原因
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存在
蔗糖溶液、酒精溶液、蔗糖固体、原因 NaCl固体不能导电
没有自由移动的离 子存在
高考资源网
谢谢
高考资源网
活动1:如果想让某一个生物的性状在 另外一个生物的身上表达,常用的方法
有哪些?
基因工程成果丰硕
• 植物方面
– 提高植物的抗虫、抗病、抗逆性 – 改良植物的品质
• 动物方面
– 提高动物生长速度 – 改善畜产品的品质 – 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 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2、电解质电离条件: 水分子的作用 热能作用
3、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NaCl = Na+ + Cl-
(酸、可溶性碱、可溶性盐在溶解与水时发生的电离,以及碱、 盐在受热熔化是发生的电离都可以用电离方程式书写)
高考资源网
(二)、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酸的电离
2、电解质是( B )
A、导电性很强的物质 B、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C、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全部电离的化合物 D、可溶性盐类
高考资源网
当堂用下电离成Na+与Cl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 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多
• 玉米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较低
• 在已研究过的几千种酶中,只有极少数可以应用 于工业生产,绝大多数酶都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 这些酶虽然在自然状态下有活性,但在工业生产 中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这是因为工业生产中每 一步的反应体系中常常会有酸、碱或有机溶剂存 在,反应温度较高,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酶会 很快变性失活。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是工业生产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一般来说,提高蛋白质 的稳定性包括:延长酶的半衰期,提高酶的热稳 定性,延长药用蛋白的保存期,抵御由于重要氨 基酸氧化引起的活性丧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