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精品】《说木叶》优秀课件.ppt
【精品】《说木叶》优秀课件.ppt
“木叶”为 古代诗人 所钟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细读、思考) 2、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 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
“叶”“树叶”“落叶”却无 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 多精彩的诗句;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筛选信息 )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7 、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
“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若改为《谈谈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 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 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 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 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 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 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 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他首先是一位诗人, 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 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 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 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 度……他有童心,毫不 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 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 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 方向。
——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 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 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 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 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 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 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 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 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 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 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亭皋(gāo )
dì ng) 万应锭(
迢(tiáo )远 冉冉(rǎn) 桅( wéi)杆
2.词语理解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袅袅——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皎皎—— 洁白明亮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ຫໍສະໝຸດ 常用来象迢远—— 亭皋——
遥远。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林庚(1910— 2006)
林庚,福建福州人,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2006年10月4日在京逝世, 享年97岁。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 代著名诗人和诗歌研究家。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 了著名论点“盛唐气象” 与“少年精神”。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 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林庚 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 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 集《夜》,出版过《问路集》等新 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唐诗综论》 等。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 有清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 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窸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 岔路。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缠绵——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
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翩翩—— 飞舞的样子。
绵密—— 柔和紧密的样子。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 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 示性的特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 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 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气息。
场合: 秋天叶落
情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总结: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 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
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 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 暗示性 _的问题。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筛选词语)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饱满)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秋天 干燥
落叶 微黄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 单纯、空阔、 叶的因素 疏朗的清秋 微黄干燥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发现问题)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问题 )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1—3)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林 庚 诗 文 集
林庚和季羡林
金钱渲染 着人为的乐园, 而生命更需要 的是精神的气 象。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niǎo ) 照浦( pǔ)
bāo )奖 褒(
寒砧(zhēn )
言筌(quán) 庾(yǔ )信 陆厥( jué)
灼灼(zhuó)
涔(cén)阳 窸窣( xī sū ) 橘徕(lái ) 柳恽( ) yùn 潜力( q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