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 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从三峡 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 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 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 在旅游途中所作。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 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 发进取的精神,同时抒发了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对 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 情。
4、本诗写作有什么特色?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 首联叙事,颔联、颈连写景, 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 之感,情韵悠长。
2、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分析诗中写景句有什么特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 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 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颔联是以动态变化 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此外,这四句对仗严整,“平野”对“大 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 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 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赏析思考: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送”字赋予了江水 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 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在这一描写中,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表现 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依依不舍、深深依恋,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 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 从对方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仍怜” 二字饱含游子的深沉思乡之情。怜字最能表现他 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也抒发了诗人爱祖国、爱 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
当堂检测
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游;流;楼;舟 。 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A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B ) A.全 B.消失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C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听诗歌朗读,感受诗意
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知
结合注释,小组合 作完成诗歌翻译
解诗题:
横过水面。这里 可译为乘船渡到
即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 山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 有楚蜀咽喉之称。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 继续北上,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 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 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 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 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 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 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 淮一带徘徊,思想极度烦闷。
其次运用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 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 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 术效果十分强烈。
颈联从哪些角度写景?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 飞下的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 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 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俯仰之间,高低结合,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这一联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 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 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月下飞天镜
月下飞天镜
还, 依然
仍
爱 怜
指长江,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虽然进入异地,) 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 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江入大荒流
指水中所见一 轮明月之影
云彩 兴起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 上云霞的美丽景色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译文:夜晚明月映入水中, 如同天上飞下的一面天镜; 黄昏时,云彩升起,如同海 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赏析思考:颈联运用哪些手法、从哪些角度写景? 这一联又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首先运用比喻、想象来写景,把映入 水中的月影比喻成天镜,把变幻的云彩 想象成海市蜃楼。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 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 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 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 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 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 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 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渡 荆 门
远渡地 点出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目的
叙事
远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水
对仗
写景
送 由景及 情留恋 抒情 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 拟人
月云 近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俯视 仰视
全文总结
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催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2、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分析诗中写景句有 什么特点。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写作有什么特色?
1、题目中的“送别”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理解了全诗我们不难 发现,这里既非朋友在 送别诗人,也不是诗人 在送别朋友,而是故乡 之“水”在送别他远游 的儿子——李白,所以 题中“送别”二字是理 解全诗的关键,尤其不 能缺少。
问答题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乡愁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诗中哪 一句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 描绘的? “山随平野尽· · · · · · 云生结海楼。”是按由 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背 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 • 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 ——“随”字写出了群山渐渐远去、消 失的样子,化静为动, “随”字将群山 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 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 动感,有移步换位之妙! •
山随平野尽
赏析思考: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 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作者 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 年时代,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因此常称 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长江 流经四川,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故乡 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 意载我远行。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 作者是谁?今天我们 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送 别诗。
荆门山简介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 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 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 山隔江相峙。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 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 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 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 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其实, 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 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叙事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平坦广阔的 原野。平原
山随平野
尽, 江入大荒流。
消失
广阔无际 长江 的原野
译文:两岸起伏的群山,(随着 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的是 一望无际的平原。长江水流入广 阔无际的原野奔腾而去。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 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 兴致勃勃,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 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 律诗。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jīng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作者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 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 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 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 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 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 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 漫游中度过。二十岁时 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 漫游,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寓居在安 陆(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 朋友,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 政治理想和抱负。
赏析思考: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烘 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这一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这一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这两句写景:绘山势,流水,原野。描写渡过荆 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船由蜀地到荆门,两 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 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 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诗 人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犹如一副长 轴山水图,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这里景物描写使诗人顿感前程开阔.这也正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