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差异》教案

【课题】七上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的特点。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主要形式,举例说明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受降水和人类的关系。

2.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明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及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3.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受降水:展示给学生几幅不同的有关降雨,雪,冰雹等的图片。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生活中对于天气我们最关注的除了气温之外,还有---降水,引入降水的学习。

降水对我们的生活,生产也有深刻影响。

欣赏图片。

学生明确天气要素有气温,降水等,今天要学习的是降水。

让学生在课前感受降水的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请同学们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阅读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教学过程一.理解降水: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下面内容:1.什么是降水?2.降水主要形式是什么?3.降水与降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紧接着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其它的降水形式?雾、霜、露展示各种大小雨的符号(承接)这些雨的大小级别是怎么测量划分的呢?二.降雨的测量与等级自主学习教材,独立解决问题。

给学生时间(自学课文)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一种主要形式。

降水既有液态水也有固态水。

学生复习各种雨的符号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请学生当气象工作者介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免一言堂,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材,练习自主学习的技能展示雨量器,(实物展示)让学生自学降水量的测量,第69页。

并完成:1.认识雨量器的构造及使用。

2. 大、中、小雨的标准界定标准。

降水量测定的仪器。

学生辨认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根据亲身经验谈感受温故而知新,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会积极性更高。

学生对科学仪器的认识,更感兴趣教学过程利用现有仪器,装有不同量的雨请学生来读。

(承接)通过测量我们能得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

三.探究降水的变化我来说:展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的降水资料。

回答问题1、该地最大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2、最小月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该地哪个季节降水较多?4、哪个季节降水较少?(承接)同学想象有没有更形象的资料来展示一地年降水的变化情况呢?-----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探究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我来画动态图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友情提示:画轴、绘柱、写名三步骤。

探究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我来读:展示世界五城市:北京、新加坡、伦敦、雅典、比尔马的降水柱状图。

通过五城市降水量柱状图分辨各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对号入座:小雨<10mm10mm≤中雨<25mm25mm≤大雨<50mm50mm≤暴雨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回答问题。

自由发言(答案相差不会很大)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学生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课本第70-71页活动。

评价展示(找缺点)学生读取所在的半球。

小组合作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五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特征:北京:夏季多雨新加坡:全年多雨伦敦:全年湿润雅典:冬季多雨比尔马:全年干燥带着问题读资料目的性更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动手绘制和评价其他同学绘制的图加深对降水量柱状图的理解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课本第70页图4-3-3,学会看图分析降水类型。

单位:毫米进而完成课本第70页图4-3-3:城市和降雨类型的对比。

展示几幅不同降水类型的地区景观图。

(承接)一个地方降水有季节的变化,通过三城市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我们发现各地的降水也不同,感受不同降水类型的景观,加深对降水类型的理解。

教学过程那世界的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四.探究降水的分布1.自主完成概念学习:等降水量线。

2.展示等降水量线,通过几个具体的点辨认等降水量线。

3.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展示主要纬线。

(承接)我们以主要纬线为载体来探究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展示图、问题:第72页读图4-3-4.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极地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纬度因素)2)南北回归线附近,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3)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海陆因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通过看颜色来总结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基本规律,因为颜色直观,一目了然。

然后再看等降水量线的分布,验证刚才的规律。

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展示各地有代表性的降水景观图片拓展: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形成主要因素:纬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学生根据已学的等高线、等温线定义来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小组合作:通过屏幕中的问题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教师及时点评和补充。

学生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二、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三、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学生观察视频,在地图上找出世界雨极、干极。

学生通过看视频及读课本相信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锻炼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展示景观图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从形象材料中得度因素、海陆因素播放世界雨极、干极资料视频。

提问乞拉朋齐成为雨极、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干极的原因?乞拉朋齐的降雨形式是地形雨,那么还有其他类型的降雨吗?拓展:视频材料介绍降雨类型及降雨的形成过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地形阅读材料得出答案。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降雨有哪些类型,我国降雨的主要形式?出问题答案,学生记忆更深刻丰富学生的知识,多了解对他们是有益的。

板书设计: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差异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形式2.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级别的划分3.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判断降水的季节变化4.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干燥型全年湿润型二.降水的差异1. 分布规律:三多、三少2. 世界干极、雨极及成因当堂达标:1、请同学们根据世界年降水分布规律来对比城市的降水量的多少?A、新加坡与东方站B、比尔马与乞拉朋齐C、北京、乌鲁木齐与伦敦2、 2011-05-31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随行的各国儿童欢聚一堂,诉说各国的降水状况。

他们分别来自新加坡、希腊的雅典、尼日尔的比尔马、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

你能通过他们的描述说出他的家在哪吗?A、我是李东,我这里里夏季多雨,是世界降水较多的区域。

B、我是燕子,我那里全年多雨,几乎每天都下雨,是世界降水较多的区域。

C、我是 Jane 我那里全年湿润,也是世界降水较多的区域。

D、我是杰克逊,我那里常年炎热干燥,几乎不下一滴雨E、我是狄凯厄斯那里冬季多雨,我这里冬季常会发洪水,唉!3、如果你是杭州天堂雨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你认为把市场设在哪几个小朋友的家乡最火?图中城市主要是:新加坡、雅典、比尔马、伦敦、北京。

以上题目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特点,并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后反思: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这节课以下几点做的还不错: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2、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尽可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起引导作用。

3、教学设计符合大纲标准的要求,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然而,这节课的不足仍有许多:1、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中,引领太快,有对学生的评价,但太敷衍了事,如果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全体学生就能发现绘制过程中的缺点,从而更好的进行认识降水量柱状图。

2、探究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时,应把每一纬度地带标注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标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大陆西岸的具体位置,单纯的拿教鞭指一下对于部分好学生来说还能有效果,但对于后进生来说照顾不周。

再者如能跟进解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在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因素是海陆因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影响因素是地形因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课堂效果会更好。

3.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后半截很紧张,而后半截恰好又是重点加难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