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组建于1951年,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钢铁冶金实验室被评为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1992年被批准设置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批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2年再度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我国著名冶金工业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教授已在该学科从教50余年。
东北大学冶金学科具有建立早、学科门类齐全、学术队伍力量强等特点。
钢铁冶金传统的研究方向为炼铁、炼钢和电冶金3个三级学科。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科的内涵不断被扩大和充实,目前已发展成涵盖钢铁冶金新技术、电磁冶金、特殊钢冶金、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过程优化与控制、冶金工业系统节能与工业生态学等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现有在岗教师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6入、副教授24人,27人具有博士学位,且中青年教师占75%以上。
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该学科参与了我国钢铁冶金领域所有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攻关,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
目前,该学科在多金属共生矿冶炼与综合利用、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冶金过程模拟仿真、转炉溅渣护炉、电渣冶金、电磁冶金、系统节能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洁净钢、稀土钢冶炼、高效连铸、钢铁冶金清洁化和高新技术在钢铁冶金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
--------------------------------------------------------------------------------◇◇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钢铁冶金学科,也是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包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
目前,本学科在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冶金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冶金过程模拟仿真、多金属共生矿冶炼综合利用、高炉长寿与强化冶炼、高炉喷煤、直接还原、熔融还原、复吹转炉、溅渣护炉、超高功率电弧炉、电渣冶金、喷射冶金等传统领域,在在洁净钢冶炼、高效连铸、新钢种冶炼、新型耐火材料及冶金辅助材料、钢铁冶金清洁化和高新技术在钢铁冶金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20年来本学科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40余项。
◇◇ 1. 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依托是钢铁行业。
为钢铁行业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高层次的创新型研发人才是本学科的使命。
为此,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从专业基础到工艺技术,从炼铁原料到粗钢产品,从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态化冶金的各个方面。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2) 冶金过程模拟仿真、优化及控制3) 高炉炼铁4) 非高炉炼铁,包括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5) 铁水预处理6) 氧气转炉炼钢7) 电炉炼钢8) 钢水炉外精炼9) 钢水连铸10) 冶金耐火材料与陶瓷材料11)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12) 城市固体垃圾及工业固体垃圾的冶金处理◇◇ 2. 典型的在研项目1)RH装置内夹杂物行为特征及去除机理描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吹氩湍流钢液中夹杂物行为及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工艺控制技术开发,国家经贸委、上海市经贸委项目4)稀土钢连铸保护渣物化性能和冶金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较高硅含量铁水的高效脱磷预处理技术,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6)中间包气幕隔墙技术实验研究,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7)微颗粒体系的模拟与仿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项目8)含钡合金的热力学性质及其在钢渣种物理化学行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LF炉精炼终点成分与温度控制技术,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10)RH装置内喷粉脱硫模型开发,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11)利用钢铁厂废渣生产无机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合金钢中间包、大包覆盖剂及连铸保护渣,国家“十五”科技攻关13)不锈钢炼钢夹杂物工程技术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14) AOD-VOD不锈钢冶炼过程数学模拟及钢中氮控制技术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15)连铸试验平台中间包、浸入式水口工艺参数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 3. 主要研究成果1) 赤铁矿球团生产技术2) 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3) 高炉氧煤强化冶炼技术4) 高炉两段式喷煤技术5) 熔融还原炼铁技术6) 熔融还原法钢的直接合金化技术7) 铁水喷粉预处理数学模型-喷吹复合粉剂的脱硫、脱磷动力学模型8) 铁水预处理工艺技术及装备9) 氧气转炉炼钢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模型方法包括动力学机理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炉气动态分析方法、统计回归方法。
10) 氧气转炉溅渣护炉技术11) 钢水炉外精炼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包括LF、CAS-OB、各种RH、AOD、VOD、VD。
12) 炼钢辅助材料,包括冶金石灰、合成精炼渣、钢包和中间包覆盖剂、结晶器保护渣等。
13) 钢水连铸中间包控流技术,包括档墙挡坝、湍流控制器、微气泡幕等。
14) 漩流中间包技术15) 稀土钢的熔炼、精炼和连铸技术16) 钢铁厂粉尘和污泥的综合利用技术17) 颗粒体系的仿真模拟及其在高炉过程、高炉喷煤和喷粉冶金中的应用技术18) 洁净钢精炼与连铸用耐火材料19) 电渣重熔工艺技术及装备20) 钢铁冶金原料和冶金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技术◇◇ 4. 学术队伍与学术带头人本学科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包括26名教师,12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在26人的在岗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其中6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9人。
教师队伍中19人具有博士学位,且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
◇ 姜茂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学会理事、中国电热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学方面,姜茂发教授一方面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任务,先后主讲钢铁冶金学、冶金炉渣理论、耐火材料理论与应用、冶金工程概论等课程。
另一方面致力于进行钢铁冶金学科的改造,承担的“改造老专业,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的全国“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辽宁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的“面向21世纪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通过教育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研方面,姜茂发教授主要从事纯净钢冶炼、冶金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冶金废弃物的再资源再能源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10余项企业攻关项目。
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有3项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写《实用物流技术》、《高温陶瓷材料相图读解》2部著作,分别在中国劳动出版社和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 沈峰满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钢铁学会海外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
教学方面,沈峰满教授先后主讲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统计热力学、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钢铁冶金学等课程。
科研方面,沈峰满教授主要从事填充床内的气粉流动行为、高炉喷煤、煤粉燃烧、高炉内未燃煤粉的行为、冶金反应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熔剂性能和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10年承担包括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基金和企业技术开发等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余项,著有《高炉喷煤》和《高炉内气固反应动力学》,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10余篇被EI和SCI收录。
代表性科研成果有高炉两段式喷煤技术、钢铁厂粉尘综合利用技术和钢水精炼用熔剂开发等。
◇ 邹宗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冶金工艺理论委员会、非高炉炼铁委员会会员。
教学方面,邹宗树教授先后主讲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反应工程学、冶金宏观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钢铁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等课程,主要成果表现在《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分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冶金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方面,邹宗树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炉渣化学、冶金宏观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反应工程学、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及优化等应用基础研究和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熔融还原、过程模型及智能炼钢、钢铁厂废弃物减量化排放及综合利用、固体垃圾熔炼处理技术、粉体工程、耐火材料等应用研究。
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B类攀登计划、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基金和企业技术开发等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和SCI收录。
代表性的成果有熔渣的离子势当量模型、各种钢铁冶金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型、气粉两相流壅塞理论、漩流中间包技术、冶金渣生产无机营养复合微肥技术等。
◇ 朱苗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属学会连铸学会理事、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方面,朱苗勇教授先后主讲冶金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炉外处理与连铸技术、冶金过程仿真程序设计、冶金反应器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科研方面,朱苗勇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冶金过程的模拟与优化,CFD应用基础,炉外精炼和连铸工艺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近五年负责并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高效圆坯连铸机研制”科研成果获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钢的精炼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并获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钢水精炼和连铸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仿真软件开发,包括流动、混合、传热、夹杂物行为、凝固等过程的三维非稳态模拟仿真程序。
◇◇ 5.发展规划钢铁冶金学科的社会依托是钢铁行业。
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通过钢铁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级钢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钢铁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也是本学科的前沿主攻方向。
面对第一项任务,必须通过工艺过程优化和新技术应用来开发高品级钢铁材料的冶金新技术,尤其是采用以模拟仿真、人工智能、信息化和自动化等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对冶金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和精确控制的新技术,为钢铁工业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品质高且质量稳定地新一代钢铁材料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