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兴 张海文 张海文 青 瓷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
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冰。
釉面显露纹片,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
《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
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龙泉窑正色。
粉青、梅子青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宋朝民窑巨擘。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
宋室南迁后,士大夫云集杭州,出现了偏安的表面繁华,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并且驰誉全球。
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
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遗址就有200多处。
1504年,英国威尔海主教送给牛津新学院一件精美的青瓷碗,轰动整个英国。
这件精美如玉的瓷器,是传到英国的第一件龙泉青瓷。
17世纪欧洲一位萨克森国王是位中国瓷器迷,不惜用一个团的健壮骑兵与普鲁士国王交换几只龙泉青瓷花瓶,一时传为美谈。
奥斯曼帝国的君主对龙泉青瓷特别喜爱,还认为青瓷盘可辨别毒物。
如今,在土耳其总统的贵宾接待室还挂着几十件龙泉青瓷。
古代阿拉伯人把珍贵的龙泉青瓷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物品装饰在室内。
有的还作为寺院内部和墓标的装饰。
东非哥迪和基利菲遗留下的15至16世纪的清真寺废墟里,可以看到按一定比例间隔镶嵌在墙壁上的龙泉青瓷。
2、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
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3、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生产技术高超,产品远销国内外,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两晋,结束于清代,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 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 龙杨婧徐朝兴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不仅窑址多,而且产量大,许多窑址的 瓷片和窑具堆积如山,引人注目。
经过考察,龙泉窑都用龙窑烧瓷器,1979年我们在龙泉大白岸山头窑发掘的一座龙窑,窑长82米,宽2米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组 在安福金霸坨窑址发掘南宋前期的一座龙窑,长72米,宽1.85—2.30米。
根据保存在窑底上的匣钵计算,一窑可装烧碗盘3万多件,生产量很大。
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在龙泉,现已发现瓷窑址350多处,其次是庆元、云和和丽水。
在庆元县的上垟、竹口、新窑,云和县的水碓 坑、赤石、大田坪,丽水县的吕步坑、保定等地都发现了瓷窑群。
龙泉不仅窑址多,而且工艺技术高,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
大窑是龙泉窑的主要集中地,从高际头、大窑到坳头村沿溪5公里的山坡上,共有瓷窑址53处,多数瓷窑的十产年代从宋代到明,延续生产数百年,而且瓷器制作之精细,造刮釉色之优美,也大大超过其他窑场,所以将分布在丽水、温州地区的这一类瓷窑定名为“龙泉窑”是非常恰当的。
龙泉在浙江省的南部,北与遂昌县、东与云和县、南和庆元县接壤,西南同福建省的浦城县交界,是浙江与福建交往密切的一个县级市。
这里地方偏僻,道路崎岖,古代交通不便,开发较迟,直到晋代才设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升乡为县,始设县治。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更名为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义改为龙泉县。
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分龙泉县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在属丽水地区。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丰富的自然资源,烧制出名闻中外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在我国陶瓷史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颗明珠。
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
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制瓷作坊地点的选择是很理想的。
宋元时,龙泉、庆元、云和、丽水、松阳等龙泉窑主要产区属处州管辖。
依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即从唐代开始,各地的瓷窑常用州、府之名命名,如越州窑、耀州窑等。
因此在一部分文献中称龙泉窑为“处窑”、“丽水窑”。
例如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巾把销往亚洲、非洲国家的龙泉青瓷名为“处州瓷器”、“处瓷”、“处器”,曹昭《格古要沦》称“古龙泉窑,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
《景德镇陶录》载:“丽水窑:亦宋所烧。
即处州丽水县,亦曰处窑。
”又说:“处窑:浙之处州府,自明初移章龙泉窑,于此烧造至今,遂呼处器。
”这个历史名窑,引起了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早在二十年代,陈万里先生就不辞辛劳,多次跋山涉水去龙泉、丽水等地调查考察龙泉窑址,并将共研究成果在《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等书巾发表。
五十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龙泉窑作了反复多次的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窑址,同时对龙泉的大窑、金村、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安福金霸坨、金岙湾、石大门山、安仁口岭脚、碗圈山、入窑湾、源口,云和县的大碓坑、梓坊、山行儿,丽水市的保定、吕步坑等地的重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宋元时王恩怀 施于人期成组的淘洗沉淀池、成型工场、素烧炉等作坊遗迹,以及唐至明代的龙窑、分室龙窑和大量瓷片、窑具等珍贵文物遗迹,为研究龙泉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
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
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末代为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工,釉面布满纹片。
紫口铁是.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
1998年10 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畔1国陶瓷 ——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章生二被 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
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 张贴有“师父榜”。
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 水童子、运水郎君。
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 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 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 能开正建窑。
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
建 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 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口,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 师章生一。
“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
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 师爷的香案卜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 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 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 土地。
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晤,要严禁秽物经过,防 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 要立“窑公”。
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 做窑福。
青花江西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当地原料丰富,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
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出口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在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1917年4月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一件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智勇、英俊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
这些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院中。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
原始瓷器出现于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开始成熟。
宋代是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名窑形成不同风格的系统。
如当时最著名的窑址有钧窑、 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熊汉中杨冰 秦锡麟 夏侯文窑被称为五大名窑。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以元代江西景德镇窑制品为代表。
青花瓷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
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
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
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画面和艺术品。
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