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二、学时分配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流行病学概念;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2.流行病学的展望;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重点]1. 流行病学概念;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第一节病因的概念[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掌握病因的定义;熟悉:1.常见的病因模型了解: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重点]1. 病因的定义。

[难点]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l准则。

熟悉:1.假设演绎法。

了解: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l准则[难点] 1.假设演绎法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因果关联。

熟悉:1.统计学关联[重点]1.因果关联。

[难点]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掌握:1. 常用因果推断的标准。

熟悉:1.病因推断标准的发展。

了解:1.病因推断标准应用举例[重点]1.常用因果推断的标准。

[难点]2.常用因果推断的标准。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常用因果推断的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合理性、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2.重点讲解:常用因果推断的标准:3.一般讲解:病因推断标准的发展;病因推断标准应用举例。

第三章疾病的分布(4学时)第一节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发病指标(发病率、发病专率)、患病指标(患病率)、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

熟悉:1.罹患率;2.感染率;3.残疾率。

了解:1.残疾失能的指标。

[重点]1. 发病指标;2.患病指标(患病率);3. 死亡指标。

[难点]1.残疾指标。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发病指标(发病率、发病专率、罹患率、续发率);患病指标(患病率);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

2.重点讲解:发病指标、患病指标、死亡指标。

3.一般讲解:残疾指标。

第二节疾病流行强度掌握:1.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重点]1.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难点]1.散发、爆发的区别。

[教学时数] 0.5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爆发、流行。

2.重点讲解:散发、爆发、流行。

3.一般讲解:大流行。

第三节疾病分布形式[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疾病分布概念;2.疾病分布的形式。

熟悉:1.三间分布特征。

了解:1.三间分布综合描述;2.移民流行病学。

[重点]1. 疾病分布的形式: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难点]疾病分布的形式综合描述[教学时数] 1.5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疾病分布的形式:人群分布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2.重点讲解:人群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

3.一般讲解:地区分布;疾病的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4学时)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现况研究的概念;2.现况研究的特点;3.现况研究的种类;4.普查的概念;5.普查的优缺点;6.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熟悉:1. 现况研究的目的;2. 普查的目的;3. 抽样调查的概念;4. 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

了解:1.开展普查必备的条件;2.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重点]1.现况研究的概念;2.现况研究的特点;3.现况研究的种类;[难点]1.普查的优缺点;2.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现况研究的概念;现况研究的特点;现况研究的种类(普查、抽查);普查的概念;普查的优缺点;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2.重点讲解:现况研究的特点;现况研究的种类(普查、抽查)。

3.一般讲解:开展普查必备的条件;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研究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样本的抽样方法;2.样本大小的估计;3.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4.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5.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熟悉:1. 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2.调查表的设计。

了解:1.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2.确定研究的对象;3.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

[重点]1.样本大小的计算方法2.普查、抽查的特点;3.样本大小的估计;4.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5.现况研究的优缺点;6.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难点]1.样本大小的估计;2.抽样方法;3.调查表的设计。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现况研究实施的步骤;确定研究的对象;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的优缺点;2. 重点讲解:样本大小的估计;抽样方法;调查表的设计;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3. 一般讲解: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第三节研究实例(举例)第四节生态学研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2.生态学研究的目的;3.方法。

熟悉:1.资料分析方法;2.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了解:1.生态学谬误;2.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重点]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2.生态学研究的目的;[难点]1.生态学比较研究;2.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目的、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2. 重点讲解:生态学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目的;资料分析方法。

3. 一般讲解: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

第五章队列研究(4学时)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2.基本原理与目的。

熟悉:1.研究的类型。

了解:1.不同研究类型的选用原则。

[重点]1.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2.基本原理与目的。

[难点]1.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原理与目的;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

2. 重点讲解:基本原理与目的;暴露;固定队列;动态人群。

3. 一般讲解:双向性队列研究定义及适用条件。

第二节研究实例(略)[教学时数] 0.5学时第三节研究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暴露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的选择;2.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3.确定队列大小。

熟悉:1.资料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2.随访方法;3.随访内容;4.观察终点和终止时的确定。

了解:1.样本计算公式;2.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

[重点]1.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暴露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的选择;2.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3.确定队列大小。

[难点]1.样本计算公式;2.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结局的定义及判定标准;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暴露人群的选择;对照人群的选择;暴露及对照人群的选择原则;确定队列大小;影响队列大小四个参数:一般人群发病率、暴露人群发病率、显著性水平、把握度。

2. 重点讲解:3. 一般讲解:样本计算公式;确定队列大小需考虑的问题:抽样方法、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比例、失访率;资料收集与随访随访对象;随访方法;随访内容;观察终点和终止时的确定。

第四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人时的计算;2.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3.效应的估计。

熟悉:1.各种率的应用条件。

了解:1.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重点]1.人时的计算;2.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3.效应的估计。

[难点]1.人时的计算;2.效应的估计。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与显著性检验;效应的估计。

2. 重点讲解: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

3. 一般讲解:基本整理模式(四格表)。

第五节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队列研究常见偏倚的种类;2.混杂偏倚的控制;熟悉:1.常见偏倚的预防。

了解:1. 常见偏倚的原因;[重点]1.队列研究常见偏倚的种类;2.混杂偏倚的控制;[难点]1.常见偏倚的控制。

[教学时数] 0.3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队列研究常见偏倚的种类: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 重点讲解: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

3. 一般讲解:常见偏倚的预防。

第六节优点与局限性[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队列研究的优点;2. 队列研究的局限性。

熟悉:无了解:无[重点]1. 队列研究的优点;2. 队列研究的局限性。

[难点]1.队列研究的局限性。

[教学时数] 0.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队列研究的优点:时间顺序合理、可以计算发病或死亡率、无回忆偏倚。

2. 重点讲解:队列研究的优点。

3. 一般讲解:队列研究的局限性:耗人力、物力、财力;易产生失访偏倚;分析复杂;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4学时)第一节基本原理[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2.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