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主要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死亡、破坏、伤残和痛苦。小说把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作为一条主线,把它与亨利的战争经历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让我们联想战争的残酷和个人的幸福之间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亨利对战争的态度由热情满怀到深恶痛绝的变化和对爱情的态度由毫不在意到真诚待人的变化,都可以表现出他一步步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中认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他认为战争是一场灾难,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认为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也阐述了他对战争的观点。他认为战争一无是处,再没有比战争更糟糕的事了。它不仅伤害人的身体,还伤害人的精神。人在战争中还会失去爱情。总之进行战争是一件愚蠢的事。
[5]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217-255.
[6]孙树彪.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6 (5): 92-94.
[7]王晓雁.“迷惘的一代”的心声[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2): 19-21.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具有强烈的反战倾向。这部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海明威并没有用一大堆恐怖描写来谴责战争,而是集中凝炼地刻画某些战地细节:阴雨连绵的天气、士兵们的厌战情绪、野战医院里的痛苦呻吟等,从而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深深憎恶。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最后跟战争永别了,可是前途一片渺茫。海明威通过这部作品告诉人们,“迷惘的一代”的悲剧的社会根源是战争。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是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和苦痛。一旦卷入战争,人们就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这种思想认为人生如梦幻般虚无缥缈,充满了悲观、痛苦与绝望,从而批判了战争的荒谬、虚无和非理性。
参考文献
[1]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8: 220-228.
[2]Donaldson,Scot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rnest Hemingwa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109-127.
到了六、七十年代,文学评论界企图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指导来揭示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思想。这一时期,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尤其是《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样升起》,所表达的孤独、迷惘和现实的不可理喻性正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意识,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不是以理性生活,他们摆脱了抽象的思想,表现出来的只有行动。英国评论家贝茨认为海明威的全部小说其实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现代人如何在这个充满战争、暴力、恐惧、迷惘和绝望的荒诞世界里面对无处不在的虚无和死亡。《永别了,武器》其实也是海明威式的英雄对死亡和虚无的恐惧和逃避,表达了海明威对战争的仇恨和厌恶的态度。
2.小说《永别了,武器》中对爱情的描写
这部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爱情,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构成了小说的精彩部分。故事一开始,凯瑟琳就对亨利表现出关心,而亨利对这份爱毫不在乎,他心里清楚自己对凯瑟琳并无感情,只是想和她玩玩而已。后来亨利在战场上腿部负重伤,被送去医院疗治,养伤期间恰好由凯瑟琳护理。他们相互陪伴,渐渐产生了感情。此时的爱情像一剂良药,以慰藉由战争和战友死亡带来的心痛与恐慌。后来亨利伤愈,重返战场,而此时的凯瑟琳已怀孕。亨利在一次大撤退中九死一生,意识到战争的虚无并选择逃离。他开始厌恶战争,把爱情作为生活的全部,并与凯瑟琳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幸福生活转瞬即逝,爱情终究随着凯瑟琳的死亡而幻灭。凯瑟琳勇敢而坚强,但最终也逃不出死亡的魔掌。凯瑟琳和婴儿的死亡,让亨利在悲痛欲绝中意识到爱情的虚无。幸福生活太短暂,爱情也不能持久,可见战争带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8]尹燕.战争带来的迷茫——评海明威《永别了武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5 (4): 98-100.
开题报告(正文):
一.选题背景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因此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最著名的代表。1929年出版的《永别了,武器》,使海明威获得巨大成功。《永别了,武器》对海明威个人来说,标志着他的创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这里着重解决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的问题。这部小说直接描写战争,深刻地表现了战争对一代人的摧残,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灵上,都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使人们内心充满了忧郁和茫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是一次毫无正义可言的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简洁、精炼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成为当时谴责战争反对战争潮流的代表作之一。
[3]Hemingway,Ernest.A Farewell to Arms[M].Xi’an:World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0.
[4]Zhu Chunyan. A“Lost”Theme: An Analysis ofA Farewell to Arms[J]. 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2005, 21 (4): 62-65.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国外学者研究: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作家之一。对他的小说主题思想,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早期的海明威研究者欧法林认为,海明威从不在作品中表达任何严肃思想,他对政治和道德不感兴趣,因此,任何想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某种思想或主义的企图都是徒劳无益的。20世纪美国文学评论家威尔逊则通过对海明威传奇般的生活经历的全面考察,发现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威尔逊认为,海明威的代表作《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个人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
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战争给主人公带来的态度变化和爱情的发展变化,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反战主题。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作出简要的解读,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内涵。
2.研究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浩劫,是典型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此次战争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迷惘的一代”就是一战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这些作家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和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使他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苦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像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任何希望,由战争带来的创伤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较为浓厚。通过对《永别了,武器》中的战争和爱情这两条主线的分析,以及对作者反战主题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迷惘与悲观的情绪,从而引起人们重新思考战争和生命的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柯海燕
所在院系
外语系
所在班级
1004
指导教师
池欢
学பைடு நூலகம்学号
2010303010422
专业方向
英语
开题时间
2014/02/25
导师职称
讲师
论文题目
Warand Love: A Brief Analysis ofA Farewell to Arms
文献综述: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永别了,武器》是公认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杰出的小说,是美国20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之一。此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战争和爱情为主线,阐述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这部小说因反对战争的鲜明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说虽然主题是反对战争,但也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在战乱时期的爱情悲剧来表达对战争的极度厌恶之情。战争带来了灾难,带来了痛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该著作中对战争和爱情的叙述所体现的反战厌战主题。
二.研究目标与任务
1.小说《永别了,武器》中对战争的描写
由于这部小说的其中一条主线是战争,那么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主要描写主人公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两年里的遭遇。一战时美国青年亨利等在意大利前线的一个医疗救护队服役。由于远离前线战场,起初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他们在医疗救护队的生活有些无聊,但并没有太多的危险。他们在前线医疗救护队服役,而不是真正的前线战场。后来当他们真正深入战场,才发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精神折磨。在战场中九死一生的经历,以及亲眼看到战友死亡的惨状,让他们厌恶战争,想逃避战争,可是为时已晚。战争是残酷的、非理性的,给人类带来的是灵与肉的双重创伤。一旦卷入战争就无法从中脱身,而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上的创伤会伴随终生,并不会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海明威的亲身参战经历让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因此他看清了战争的残酷性,对战争深恶痛绝。
2.国内学者研究:
海明威的大多数作品都以战争和爱情为题材,而他的小说《永别了,武器》恰恰将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我国学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思想主题有过研究,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迷惘主题。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我国学者王晓雁在她的《“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中围绕“战争”这个字眼,从典型的海明威式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战情绪和“迷惘的一代”的心声三个方面道出了“迷惘的一代”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悲观失望情绪的心声。她认为《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