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1.组织—p.2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
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
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格和组织人格是否协调一致。
18.组织公平感—p.72答:就是组织中的个体对组织中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活动的公平性感知。
包括:分配公平---结果公平,人们对组织中的资源分配的结果的公平性感知;程序公平---人们对组织中分配资源时所采用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公平的感知。
互动公平---人们对在组织中执行程序或开展管理时,人际处理方式公平的感知。
19.组织社会化—p.75答:是指员工学会组织中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真正的组织成员的过程。
20.组织公民行为—p.78答: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没有得到正式的报酬系统直接而明确的认可,但从整体上有利于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有效运作要求组织成员:A:留任在组织中、B:可靠的完成角色要求的职责、C:做出角色要求之外的创新的和主动的行为。
21.激励—p.90答: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91答:五个层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精神方面需要;23.弗洛姆的期望理论—p.101理论基础: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且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公式:M=V·EM:激发力量—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
V:目标效价—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
E:期望值—据以往经验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处理好三方面关系: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
24.亚当斯的公平理论—p.103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两种比较:一是横向比较,将自己获得报酬和投入比与组织内其他人作比。
二是纵向比较,将自己目前的报酬投入比与以前的相比较。
2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p.105管理中强化理论改造行为的四种方式: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使得员工好的行为重复出现。
负强化:预先告知不良行为或绩效不良后果,让员工以符合或避免方式回避不良结果。
自然消退:对员工某些行为不理睬,表示轻视或否定,从而减少员工的该行为。
惩罚:以强制或威胁性的结果制造不愉快的环境表示否定,避免重发的可能性。
26.压力—p.123答:压力是当个体面临紧张刺激时所产生的内部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准备状态,使得个体随时准备对刺激做出反应。
27.压力的基本模式—p.123答:压力是个体对各种刺激做出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综合模式。
相关因素:压力源:各种有可能使个体产生压力的刺激。
紧张:是指个体在持续的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偏离正常水平的状态。
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识→压力→紧张状态→不良后果(生理症状、心理问题,不良绩效)28.压力的影响—p.129有利影响:A:加深我们的意识水平,B:增强我们的心里警觉程度,C:导致高级认知和行为表现。
D:促使人们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不利影响:A:心理健康问题,B:生理健康问题,C:行为问题。
29.群体类型—p.146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确定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任务目标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不是由组织的规定而形成,而是组织成员间某种需要结合成的群体。
30.群体的五阶段模型—p.147答:认为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五个阶段:A形成阶段:成员熟悉、形成基本的群体行为规则、人际关系建立、归属感。
B震荡阶段:内部冲突不断,不能解决则解散,解决则进入下个阶段。
C规范化阶段:成员间建立一套共同接受的行为方式和形成共同的愿望。
D执行任务阶段:努力完成任务,成员间关系和对领导接纳有助于群体发挥作用。
E终止阶段:目标实现,成员离开,或乐观,或悲观。
31.间断-平衡模型—p.149答:认为群体的发展基本上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划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平衡阶段: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并在此阶段不易发生变化。
中间时间: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的紧迫,进行变革和飞跃。
第二平衡阶段:放弃旧思维,采纳新见解,效率更高,以最后冲刺迅速完成任务。
32.群体结构变量—p.149答:群体结构---是指构成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使群体按照有序的、可预期的方式运转的一些特征。
A角色:就是人在某种社会情境中的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特征。
角色期待-对于扮演一定角色的人,人们期待他表现出某种行为。
角色同一性-对一种角色的态度和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冲突-当个体扮演多个社会角色时,角色期待可能相互矛盾,产生冲突。
B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知道行为的规则。
C地位: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群体成员的相对位置或等级的社会化界定。
地位符号-能够反应个体地位的标志性事务。
D群体凝聚力: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保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E群体规模:指群体中成员的数量。
规模越大,平均每个成员所作出的贡献越小。
F群体构成:指构成群体的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社会经验、能力、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程度。
同质性群体---适宜完成比较简单、需密切配合、常规性的任务。
异质性群体---容易产生创造性观点。
33.社会助长作用—p.156答: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提升。
理论基础:内驱力理论内驱力---是机体内部的一种紧张状态,会唤起个体比较高的兴奋状态,激发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原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看成竞争情境,因此,当他人在场或者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由高度自我意识支配的自我表现过程,个体希望获得积极的评价,表现出高绩效。
34.社会懈怠作用—p.157答:当人们从事可叠加性的工作(即个人的贡献可以互相累加增加群体的工作产出)时,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的贡献呈现下降的现象。
原因---群体责任的扩散。
避免策略:使群体成员的贡献可识别化、使工作任务更重要更有意义、奖励群体时奖励个体、使用惩罚威胁措施、35.去个性化—p.159答:就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参与群体行为,其原有的个性特征完全埋没在群体之中,成为“没有个性”的“去个性化”个体的过程。
原因:A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个体在群体中无法被识别出身份的状态。
B群体中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出问题个体不必为群体承受谴责压力。
36.沟通—p.171答:是指某种信息从一个人、群体、组织传递到另一个人、群体、组织的过程。
37.沟通的基本过程和要素—p.171基本过程:信息的发送者将信息进行编码,通过信息沟通的渠道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时对信息进行解码,往往要提供给发送者反馈。
在各个环节都可能会遇到障碍,活动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
七大要素:A发送者:也就是信息源。
B接收者:发送者发送信息的对象。
C信息及其编码解码:传递的内容,将信息转换成能够理解的形式。
D通道:信息传递的途径或方式。
E反馈:接收者接到信息后将信息回传到发送者那里。
F:沟通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G:沟通的情境。
38.沟通在群体和组织中的作用—p.173答:A:使群体或组织成员获得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目标。
B:使得群体或组织成员之间相互理解、避免冲突。
C:是传递群体或组织的规范、文化、观念的途径。
D:是群体或组织成员交流感情的方式。
39.人际沟通网络—p.178链式沟通网络:相当于组织中的垂直沟通系统。
每个人只和其上下级发生联系,不了解信息来源和最终接收者。
轮式沟通网络:是由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人分别与其他人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