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传记文本阅读备考指要基础知识0113 1031传记是记述人的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
阅读传记,可以追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可以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还可以观照历史的沧海桑田,社会的光怪陆离,丰富你的阅历,陶冶你的情操,提升你的识见。
传记类型多,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自述生平,如鲁迅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有评传,即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如: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等;有画传,配以图片、影像的传记。
真实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突出特点。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同时,传记又不同于一般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和情感在内;它经由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借助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高考试卷中置于实用类文本视野下的人物传记阅读,其主要考查目标有: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例如:(2008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6题)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6分)解析:这道题是考查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题包含两个问题,前者要求列述盛宣怀的办学主张,后者要求概括其教育思想,这要从其办学的具体主张的分析中来检视。
从文中可知,盛宣怀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一是不不许“躐等”,即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
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反映了他“学以致用”教育思想。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在语言表达的风格,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能梳理传记的结构层次,把握叙事线索,区分主次、详略、疏密、繁简;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高三综合测试(二)第20题)“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李清照传(节选)》)(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从文章结构角度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文章内容上讲,这句话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这是她一生再大的一个转折点。
3.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等。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4分)答: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文本材料安排用意的认识。
这段文字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
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的观点态度。
如:(2007年全国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8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请简要论述。
(《叶圣陶在四川》)(8分)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人格情操的理解。
《叶圣陶在四川》一文对叶的孺子牛的襟怀有生动的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
②对、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
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
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我所认识的梁漱溟》)(6分)答:解析:这道题要求学生从的角度来看对传主的评价的角度,从写作的角度阐释自己的阅读启示,这是对传记文本的价值、影响的考查。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冥的。
它对我们的写作启示主要有以下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杰克·伦敦的悲剧蜀生⑴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
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
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
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
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⑵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
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
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
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
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
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
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⑶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
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
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
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⑷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
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
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
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
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
“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⑸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
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
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
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⑹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
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
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
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
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
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
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
七年后,它的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⑺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⑻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
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
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
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
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
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
”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⑼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选自《人物》1983年第5期)1.杰克·伦敦是一个怎样的作家?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
答: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3.细读第⑴自然段,简要说明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4.你从杰克·伦敦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与其后来的蜕变、堕落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条阐述。
答:【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杰克·伦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少年和青年时曾历经磨难,顽强拼搏,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他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