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本章练习
1. 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 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 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A. 4m/s
B. 5m/s
C. 4.2m/s
D. 3m/s
3. 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A. 10.2m/s
B. 10m/s
C. 9.6m/s
D. 9m/s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用t
s
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且
t
s
越小,表示运动越快
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相同
5. 甲车沿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s-t图像如图所示,它的速度是米/秒,在行驶过程中,以甲为参照物,地面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6. 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

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
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m/s。

7. 甲、乙两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行驶的路程之比为5:1,则在行驶相同的
路程,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如果甲、乙的路程之比是3:2,则对应的甲、乙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8. 在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cm,秒表的读数为s。

9.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 AB=cm,如果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10.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

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

车次萍乡北站南昌西站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求:(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答案
1.D
2.C
3.B
4.B
5. 0.4 运动
6. 20.0 1
7. 1:5 3:10
8. 1.00 228.7 9.(1)40.0 25 (2) 小 (3)不正确 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 (或者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或者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 都可以)
10. 解:(1)由v=s/t 可得
t =s v =30km 60km/h =0.5h =30min
8h 20min +30min =8h 50min ,
即爷孙俩最早8:50到达萍乡北站,由列车时刻表可知爷孙俩最快能赶乘上G1482次列车。

(2) v 平均=s 总t 总
=240km 43h
=180km/h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