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陶渊明》

《走进陶渊明》

《走进陶渊明》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生活经历,体会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意义。

2、分析体会陶诗歌平谈质朴的语言特色。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一、导入以初中所学陶渊明的作品导入二、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

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

三、陶渊明的生平阶段陶渊明(365~427),友人尊他为陶征士,私谥靖节,世称陶靖节、靖节先生。

曾任彭泽县令,因称陶彭泽、陶令。

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居家读书时期这一时期从陶渊明出生到29岁。

此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居家读书。

由于父亲早逝及战乱等原因,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

陶渊明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柴桑农村度过的。

此间他潜心学习经籍。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与子俨等疏》)陶渊明俨然是个超脱“尘事”、忘乎“世情”的读书郎。

其实,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忘却“尘事”与“世情”,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有三个志向:一是忠君孝亲,二是弘扬信义,三是诚心获显。

这三个志向的宗旨是做一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好官。

(二)、时仕时隐时期这一时期从陶渊明29岁任州祭酒到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辞去彭泽县令。

此间他共四次出仕,担任过五个官职。

1、任州祭酒——陶渊明第一次出仕陶渊明为扶济家境的“穷苦”,更为实现“大济于苍生”的“猛志”,29岁时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

2、入桓玄幕——陶渊明第二次出仕隆安四年(400),桓玄为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荆州为中心,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一时声威大振,许多士人纷纷入其军幕以展大志。

陶渊明大约在这前后入桓玄幕任事。

3、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第三次出仕4、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三)、归隐田园时期这一时期从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到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去逝。

此间他曾于义熙末被征著作佐郎而不就,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闲居、种田、读书和创作。

四、陶渊明的思想与性格1、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的思想历来都是研究者极为关注的论题,出现了所谓主儒家说、主道家说、主玄家说、主老子说、主庄子说、主儒释道合一说的分歧与考辨。

陈寅恪称陶渊明“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是有卓识的。

我们这里主要以其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来加以说明。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造成陶渊明“入世”情怀的原因,在于中国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造成陶渊明“出世”情怀的原因,在于中国道家思想的长期感染。

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要求每一个读书人忠君报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而当读书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便会想到道家的“自然而然”“无为而为”“顺其自然”,归隐田园。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在儒家和道家的熏陶下成长,都是在建功立业和渴望归隐之间徘徊。

文学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李白,一方面大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足显他的入世情怀之强烈;可另一方面,在现实中被“赐金放还”后又说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话,足见其思想的矛盾。

陶渊明在422年,离他去世就只有5年了,写了这样的一首诗,更能说明他晚年的心态。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存。

这首诗借刑天舞戚的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用以寄托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从41岁归隐一直到晚年,作者这种“入世”的情怀还一直存在。

作者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渴望有所作为,实现心中的梦想,但现实的残酷又迫使他走入了田园,人在田园,心又时刻在官场。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赢。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他是在出世和入世的夹缝中生存,是在理想和现实间徘徊,是在“出世”和“入世”间徘徊。

(1)陶渊明坚守“固穷”的思想不失气节和人格“固穷”是以儒家所倡导的个人品德和节操为思想基石的。

“猛志逸四海”、“有志不获骋”、“猛志固常在”(2)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表现在诸多方面,这里主要谈三点:其一,表现在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

“抱朴含真”即抱守自然的本性,不为外物所诱惑。

其二,表现在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

其三,表现在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

这是讲人有生有死,从生到死也是“化”,同样是一种非人力能抗拒的规律,所以有生之年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死亡降临之时当“无虑”、“不复悔”、“无恨”。

归纳陶渊明的思想: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2、陶渊明的性格陶渊明的性格可以从他的带有自传色彩《五柳先生传》中概括: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环堵萧然宴如志趣爱好: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陶渊明的文学创作有诗125首,赋文11篇。

但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教材分为五类: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一)、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

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

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1、诗歌鉴赏一:《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品一品:1、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

2、“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总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

”(王士祯《古学千金谱》)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2、诗歌鉴赏二:《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

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

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

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

远处的村落与饮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

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

探究、合作“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归园田居官场:黑暗田园:闲适、幽美尘网厌弃恋归方宅草屋樊笼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写作练习: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关于“陶潜农庄”的解说词,200字左右。

(二)、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

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

如《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

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

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

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

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著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三)、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

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