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四年级教研活动记录

(完整word版)四年级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主持人
汪崇华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2014.9.11
教研主题
万以上数的认识
记录人
汪崇华
参加人员
签名
汪崇华、王春红、刘凤云、宋玉、段爱青、刘洪珍
缺席人员
及原因
无缺席






一、汪崇华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春红:学困生在课堂上一般是不太爱举手的,教师应主动叫他们回答问题,并通过表扬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积极为学困生创造思维的条件。
宋玉:课堂上安排适当的一段时间让学生议论重点、难点,同一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这样既有利于学困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他们的思维,又有利于他们听取优生的看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开拓思维视野。







如何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来看,以关心,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教研活动记录
主持人
汪崇华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2014.11.6
教研主题
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审题能力?
记录人
汪崇华
参加人员
签名
汪崇华、王春红、刘凤云、宋玉、刘洪珍







本次教研活动,组内老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研讨氛围浓厚,对本次试卷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重难点有了很好的解决策略,达成了共识,为今后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研活动记录
主持人
汪崇华
地点
东二楼办公室
时间
2014.10.23
教研主题
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
记录人
汪崇华
参加人员
签名
汪崇华、王春红、刘凤云、宋玉、刘洪珍
教研活动记录
主持人
汪崇华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2014.9.25
教研主题
万以上数的整理复习
记录人
汪崇华
参加人员
签名
汪崇华、王春红、刘凤云、宋玉、段爱青、刘洪珍
缺席人员Biblioteka 及原因无缺席教研




汪崇华: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分辨不清,还应重点讲解,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它是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注意理解“相邻”两个字,只有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才是10。
缺席人员
及原因
无缺席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汪崇华: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平时的作业或单元检测中,大多数的错误在于没有把题目看清或审题能力欠强,解决问题时往往丢三落四,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会凭着日常积累的一些解题的经验,出现思维定势。我们组共同探初步解决此类问题的几种基本解决方法。
刘凤云:
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表现在学生判断题、应用题。
王春红: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卷面上有不少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等低级错误。
刘洪珍:
应加强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缺席人员
及原因
无缺席






汪崇华:一个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动力,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的学习成绩。
刘凤云: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学困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了困难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我们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要针对性在布置复习、预习的内容或提纲,课堂上有意地趣味性地启发学困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识,这样扫除了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教研活动记录
主持人
汪崇华
地点
会议室
时间
2014.10.9
教研主题
月考试卷分析
记录人
汪崇华
参加人员
签名
汪崇华、王春红、刘凤云、宋玉、段爱青、刘洪珍
缺席人员
及原因
无缺席






汪崇华:
知识的覆盖全面,各种知识的比例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试卷既关注了双基,又能考查能力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喜悦,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新理念。
刘凤云:在写数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写“0”,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一级一级的看,把题目看懂后,再一级一级的写,读数时,虽然只读一个“零”,但可能连续写几个“0”,要分别写出来。
王春红:求近似数很容易与改写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相混肴,应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把万以上的书改写用“万”“亿”作单位是直接省略尾数添上“万”或“亿”字。改写后只是计数单位变了,数字的大小不变;而求近似数不仅是省略尾数并在末尾加上“万”或“亿”字,在此之前还要用“四舍五入”法看一看尾数是直接省略还是向前一位进“1”,因此求近似数是把一个数变成了近似数,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教研总结
本课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事物的过程,体会估计的必要性和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认识千以内数及万以内数的同时,始终将对数的估计与数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通过教研活动,对“万以上数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讨论要点:
刘凤云: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读写万以内的数。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手拉手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摆一摆,数一数”,体会一千是多少,一万是多少。
王春红: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实物感受大数的意义,避免抛开教材提供的情境,单纯地进行读数、写数训练。
宋玉: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等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并结合情境感受进一步认识千以内的数,进而借助千以内的数想万以内的数,建立较大数的概念。
刘洪珍:省略“万”或“亿”为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分级,确定好是几位数(这样确定了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本次教研活动,组内老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研讨氛围浓厚,对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重难点有了很好的解决策略,达成了共识,为今后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