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
食
与
健
康
论
文
大学生饮食健康
摘要
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多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根据专家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正在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
关注。
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望前辈同行共同探讨,以求得尽快改变目前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状况
1、从1995年、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论,和2002年2004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呈现增长趋势,且女生形态发育年龄早于男生。
城市男、女生身高、胸围均值均高于乡村学生,说明农村学生的发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学生。
2002年学生肺活量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男、女生平均下降了168ml、78ml,2004年在2002年的基础上有所回升分别为27ml、36ml。
2、学生营养状况改善:2002年与1995年、2000年相比虽然大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幅度不大。
但体重检出率下降明显较低。
2004年监测中比2002年有一定幅度下降。
如下表:
3、身体素质指标下降
2004年较2002年较2000年,我国大学生在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大学男生的50米跑持续下降,2002年较2000年反应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平均下降5.1厘米,反应女子腰腹力的仰卧起坐19----22岁分别下降2.8次、3.7次、3.5次、3.5次。
2004年同2002年比较,男生速度有所提高,但是女生的立定跳远下降了5.5厘米,仰卧起坐平均下降了1次,握力与台阶试验指数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4、学生超重及肥胖增多,且已经成为影响城乡学生健康的重要隐患,学生中肥胖检出率在2002年比2000年同1995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如下表:
5、学生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2002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为77.95%其中男生为75.71%,女生为80.39% 2000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为80%,男生为77.8%女生为82%。
上述情况说明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高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刻不容缓。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还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健康教育,各大学校园的田径、球类以及各单项运动会还须蓬蓬勃勃的开展,特别是CUBA和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
05年在伊兹密尔举行的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我国首次由教育部组团的在校大学生参加的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他们超额完成了赛前的预期目标,排名金牌榜第二的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希望,看到了教体结合的初步成果。
对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
在我们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校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时间、强度不够),学校场地、器材、时间、安排得不到保证,有的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毅力不能持之以恒。
(2)、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食物结构的不合理,加之营养学知识宣传滞后,导致学生肥胖的发生。
(3)、随着电子游戏的盛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同时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是导致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
(4)、生活节奏的提速,社会竞争,升学就业压力加大,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
怎样突破“金牌大国,体质弱国”这个怪圈呢?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背子。
对此,笔者认为应认真研究,落实具体措施,才能保证。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问题,已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专家们认为,这一问题的存在将会导致我国国民素质的下滑,是和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相悖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滑,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贯彻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工作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领导,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应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
到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落实各项措施,搞好硬件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学生活动时间。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的教育。
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质乃“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是人学习、劳动、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健康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坚持持之以衡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坚持改革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健康》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要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系统的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的互补和整体作用,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个性化教学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助活动,发挥学生体能的最大潜质,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锻炼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形成教法、学法统一,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建立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态度、习惯、情感、合作等方面开放性地综合评价等等,都应从体育课教学中来实现,因此改革体育课的教材教法十分重要。
4、积极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课外的体育活动包括课外锻炼和课外竞赛两部分。
在组织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即要利用现有场地器材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高校传统的田径、球类项目,以及大多数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多样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甚至可以把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学生体育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对学生形成评价导向作用。
为保证学生每周有两次课外活动,建议学校每天下午7、8节不安排文化课,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增加学生自由活动时间。
同时还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对学生自身的管理,消除外界因素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特别是学校周围的网吧、酒吧、歌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娱乐场所,对当前大学生身心影响特别大。
在客观条件上为学生参加锻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加强校代表队的训练和管理
课余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教学的延伸,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途径。
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校际间的比赛,不仅增进校际之间同学们的了解、友谊。
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以及大学生的精神风采,它是向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为此开展校代表队训练使运动员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要使体育课教学和体育训练有机的结合,让其互动、互补、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体质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与发展、国富民强的百年大计,大学是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势必会给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同时会使我国国民体质全面下降,对经济建设极其不利,也会对我国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大障碍。
所以关心学生的健康是一件大事。
为培养合格的、全
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是高校体育部(系)应努力作好的一件大事,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资料:
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教体艺、2003年12号文件
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教体艺、2005年6 号文件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如何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思考谈智武、2004年
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探析周宏欠、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