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盘点(民风民俗)
班级:六()班姓名:成绩:家长签名:()
各位家长:
我们进入六下第一单元的学习了,《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盘点》与大家见面了。
请先让孩子学完一课后完成相应的作业内容,利用盘点卷对单元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复习中标出孩子不能熟练掌握的知识(以便于查漏补缺),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第一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并标上正确的拼音。
把标注错误的再读三遍。
第1课:腊.月()酸醋.()风筝.()口琴.()更.新()鞭.炮()店铺.()间.断()寺.院()轿.车()
分.外()不堪.()甜黏.()水浒.()
第2课:浓稠.()大匙.()唾.沫()板栗.()
腊八粥.()深褐.()染缸.()搅和
..()()
第3课:韩翃.()迢迢.()擢.素手()札札.()脉.脉不得语()树栖.鸦()
第4课:僧.人()脱缰.()吞噬.()哄.堂大笑()琼.结()响彻.()钹()青面獠.牙()
演绎.()脸颊.()压抑.()
【归纳整理】
订正易错音(用红笔标注订正):
第二关:汉字字形正确辨析。
1.“醋”字部首为“酉”,“酉”字中的小短横不要少。
2.“腻”字的右边部分,注意不要多加撇。
3.“侯”与“候”区分,注意“侯”表示姓氏或爵位。
4. 本单元中“腊”、“醋”、“蜡”三个形近字要根据字义区分。
5. 错字放大镜。
(把自己在预习中的错字放大写,写错部分可以用红笔表示)
如果还有错字可以自己补充。
第三关:多音字。
gēng()xiān()pū()
更纤铺
gèng()qiàn()pù ()
chí()hōng ()mài ()
匙哄hǒng ()脉
shí()òng ()mò ()
和()谐家庭需要家人用心经营,需要一家人的一唱一和()。
就想姥姥说的那样,一家人相处就像和()面一样,总得有人当水,有人当面啊!出现家庭矛盾的时候,如果外人连什么事儿都不清楚就都掺和()进去,反而造成不好的后果。
第四关:我能辨析同音异形字,能据词选择正确的汉字
là()月()烛()椒丢三()四
lì风和日()()()在目案()板()再接再()鼓()伶()
yì演()压()()力翻()
áo 煎()()游()翔()包
bàn 搅()牵()伙()打()
huò()达灾()载()收()
xiāo 通()云()()防()毁()洒()遥自在
yíng ()屏经()()()一握()头小楷
第五关:词语我会写。
要求:
①将课文对应【词语表】中的词语在书中划出,会认,会读,会写,能看拼音写词语。
②抄写词语表的词语和补充的词语。
③解释划线或加点的词义。
第1课词语、补充词语:
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补充:初旬、色如翡翠、搅拌、逛庙会、残灯末庙、轿车
第2课词语、补充词语:
腊八粥、感觉、沸腾、何况、搅和、资格、可靠、罢了、要不然、猜想、肿胀、惊异、粉碎、总之、染缸、解释、浪漫、奈何
补充:甜腻腻、吞咽、汤匙、浓稠、煎熬、褐色、脏兮兮
第3课补充词语:
侯爵、断章取义、泣不成声、轻盈、含情脉脉、栖息、鸦雀无声
第4课补充词语:
哄堂大笑、开山鼻祖、青面獠牙、朴实敦厚、所心所欲、悠哉游哉
第六关:一字多义
(1)“张”的意思有:①铺排陈设②展开、打开③看,望④开始营业
张灯结彩()张牙舞爪()
东张西望()开张大吉()
(2)“欲”的意思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需要④将要
摇摇欲坠()欲盖弥彰()
求知欲()胆欲大心欲细()
(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正月初一的光景
..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
( )
①风光景物。
②境况,状况,情景。
③表示估计。
●照北京的老规矩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 )
①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②(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
第七关:课内阅读要点: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课文分析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猪吗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朴素自然、
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习俗娓娓道来。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
当。
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色,也是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所以作者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
本文结构安排既紧凑又顺畅,前后衔接自然,首尾呼应。
●文章“京味儿”十足,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
如,“腊七腊八,冻死
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又如,“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句子中“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
《腊八粥》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
通过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春念,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古诗三首》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寒食节,亦称“冷节”。
是古代的
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毎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也有人认为寒食节是晋文公为感念介子推之志,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迅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极为动人的篇章。
一般认为,这首诗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或也可认为是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在《全唐诗》
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从诗的原题来看,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课文采取总一分——总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