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文对照名解整理

中英文对照名解整理

生理学名词中英文对照第一章绪论1. 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 homeostasis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 反射(reflex)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4. 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 旁分泌调节( paracrine regulation ):指激素等化学物质经组织液扩散,改变临近细胞活动的调节方式。

6. 自身调节( 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7.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8. 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指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9. 前馈(feed-forward) :指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它能使输出变量在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就能得到纠正。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指物质依靠电化学驱动力或渗透压梯度进行不需要消耗生物能的跨膜转运过程。

11.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指没有生物学转动机制参与的、简单的物理扩散。

12. 经载体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上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 (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称为经载体易化扩散。

13. 经通道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ion channel ) :离子或水依靠膜上通道蛋白的介导,顺电化学驱动力或依靠渗透压差的跨膜转运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14.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 gated ion channel) :受膜电位调控离子通道的开闭。

15. 离子通道( ion channel ): 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分子层的、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并能选择性地允许离子通过的膜蛋白。

16. 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 gated ion channel) :由化学物质(激素、递质等)控制离子通道的开闭,又称配体门控通道。

17.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 gated ion channel) :由机械因素控制离子通道的开闭。

18.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19. 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 :顺着原发性主动转运行程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和)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 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或称为联合转运。

20. 同向转运(symport):有些载体可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都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转运机制。

21. 反向转运( antiport ):有些载体可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转运机制。

22. 出胞( exocytosis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至细胞外的过程称为出胞。

23. 入胞( endocytosis ):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以借助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24. 跨膜信号转导( 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 ): 由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细胞膜的受体介导传入细胞内,并能引起细胞代谢和功能反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25. 刺激(stimulation) :细胞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变化称为刺激。

26. 兴奋(excitation) :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27. 兴奋性(excitability) :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8. 阈值(threshold):固定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称为阈强度,也称为阈值。

29. 极化( polarization ): 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30.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的方向变化。

郭老: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升高方向变化的过程和状态。

31.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降低的方向变化。

郭老: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电位降低方向变化的过程和状态。

32.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将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初极化状态的恢复过程称为复极化。

33. 内向电流( inward current ):能引起膜内电位升高的离子电流称为内向电流。

34. 外向电流( outward current ):能引起膜内电位降低的离子电流称为外向电流。

35. 电化学驱动力( 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 ):浓度差和电位差是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它们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36.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7. K +平衡电位( K+ equilibrium potential ):由K+外流达到平衡后在膜两侧造成的电位差称为K+平衡电位。

38.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39. 超射( overshoot ):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40. “全或无”现象(“ all or none” phe nomen or):指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的现象。

41.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 ):指能使电压门控钠通道或钙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42. 局部电位( local potential ):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细胞膜产生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型电位变化。

43. 时间性总和( temporal summation ):数个阈下刺激连续作用于膜的某一点,引起的局部电位进行叠加的过程称为时间性总和。

44. 空间性总和( spatial sum m at i o n ) :膜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受到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进行叠加过程称为空间性总和。

45. 量子释放( quantal release ):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46. 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指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47. 等长收缩( 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48.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49. 前负荷( preload ):肌肉在收缩以前所承受的负荷。

50. 后负荷( afterload ):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51.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52.不完全强直收缩( incomplete tetauns ):如后一刺激引起的收缩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内,这样连续进行下去,肌肉就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53.完全强直收缩( complete tetanus ):如后一刺激引起的收缩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这就是完全强直收缩。

54. 运动单位(motor unit ):指由一个脊髓a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第三章血液55.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56. 血浆渗透压( plasma osmotic pressure ) :血浆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57. 血浆晶体渗透压( 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 :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 - )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58. 血浆胶体渗透压(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59. 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 :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60.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 :又称为血沉,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末下沉的距离。

61. 红细胞渗透脆性( osmotic fragility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62. 血小板黏附( platelet adhesion )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63. 血小板聚集( 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相互黏连在一起的过程。

64.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 :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后自行停止。

65.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临床上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

66. 凝血时间( clotting time ) :指血液离体后到完全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67.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68. 血清(serum):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69. 凝血因子( clotting factor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70.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完全依靠血液中的凝血因子逐步使血液凝固的途径。

71.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存在于血液之外的FIII 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72. 纤维蛋白溶解( fibrinolysis )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73.血型( blood group ):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