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小结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 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 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 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 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 余味无穷。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01)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 )人。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靖康之 难”就发生了。他的家人跟着 百姓 ,也开始流浪逃亡的生活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 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 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 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在少 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刘禹锡
诗人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 ,晚年自
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 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 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 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 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 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 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 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 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 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 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 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 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五、看意象
这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 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 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那缕缕的哀怨、愁绪、 思念、牵挂。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 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 美好。
诗意梳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 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 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诗意梳理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 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 雨的情景呢?
诗句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 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 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 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 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 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 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 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 (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 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
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 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 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 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再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 “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 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小结
刘禹锡这首《秋词》勾勒出一幅壮丽 的秋景图,在给予人们秋天的生气和素色 的同时,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 尚情操。
《夜雨寄北》
李商隐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 “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 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 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 似乎更确切。
诗人简介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 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等 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 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作 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 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 腐朽糜烂。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 集》传世。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柳。月亮。菊花、梅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莲、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140
《秋词》(其一) 《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潼关》
Hale Waihona Puke 秋词秋刘禹锡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 词
刘禹锡
诗意梳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文人悲叹秋天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却说秋天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 晴空万里一只黄鹤冲云直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把豪迈的诗情带到碧空云霄。
诗句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碧霄”请抓住这两句的关键词,分析 这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 的景观的描绘,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 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 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爽朗的心情。 诗中一个“排”字,蕴涵着深意。也许,诗 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 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 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 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 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 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 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 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 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 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这首 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从诗中可以看 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 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 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 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 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 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 息。 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 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 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 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 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