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对历史的影响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海洋对历史的影响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海洋对历史的影响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华南师大附中高一( )班指导老师:廖耀良一、选题依据话说我某天在电子阅览室呕心沥血那份地理课件《海洋污染》,饭也顾不上吃了,可谓唏嘘不已。

倒有赖Go ogle搜索引擎的出错带来福音,机缘巧合之下糊里糊涂喷出白底黑字n个乱码再夹“海#洋@$6意*(~`识?<:””之类……于是一声仰天长笑将整栋楼的声控灯亮个如同白昼:历史研究有着落了,哈…………说正经的,事由廖老师出口成章、高谈阔论,富有魅力的讲授唤起了我对历史深深的向往。

我是多么的想,多么的希望自己能够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带有湿度的感情,带有温度的表情,带有纬度的纵向,带有经度的拓展,带有力度的爱憎,带有深度的评论……况且学校异常讲究发散性思维,熏陶了一个学期,我多少是受点感染了。

于是自打听闻历史研究性学习,便多了个心眼去“处心积虑”,酝酿着什么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别树一帜、别有用心的想法。

终于秋冬之际傍晚时分,我在宿舍阳台洗衣服看见水滴做自由落体运动至三、四楼交界处呈环状破裂开来而获得灵感。

少说也有几年接受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著作的学习(世界历史除外,因初三毕业班天昏地暗,难以兼顾矣),蓦然回首那些死记硬背的岁月,水一样涣散开来,我突然史无前例地清醒,不禁恍然:我们的目光竟然始终凝固在大陆版图上!这是眼界的局限,这是视野的蒙蔽!我要说:大陆,只是水球当中巨大的孤岛;我们常用足迹来形容我们走过的路,何曾会讲我们游了多少海里?这是千百年来的惯性,这是近大远小的错觉!我们关注的重心聚焦在耳闻目见的常规生活,自以为高明,来定义什么叫不可思议。

历史的轮轴辗过四维空间一分一寸的领土,沙尘、硝烟、纷争全都系在“问鼎中原”四个字上。

海洋算啥意思!那只是一个被遗忘的名词。

∴ No wonder神州大地土生土长,管它海外什么风光!纵然我国具备濒临海洋的客观地理区位条件,但毕竟海洋还是离我们的意识太远了。

对,太远了。

正如相对论晦涩难懂,就是离咱们的思想太遥远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事实上就是对不同视角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解释。

——霍金视角异则不习惯,不习惯产生不和谐,不和谐造成不适应,不适应用直觉来衡量,直觉成就了执迷不悟的错。

·对于人类的头脑切不可盲目迷信,人类感觉通常是错误的。

——阿仑·图灵这是前进的误区;这是发展的黑洞;这是图强的断头台!海洋的地位是而且的确是而且应该是而且理所当然是一个课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

掀开尘封的过去,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一幕幕曾经的故事,看看海洋是怎样充当流动的历史舞台,淌过一个又一个朝代。

在那里,将有我们无尽的暗示……二、研究方案1、研究步骤11月下旬,如上文所言,无意间上网搜集了些许资料。

地理课件毕后,于图书馆开库书架查阅下述书目。

12月初,定下框架,理好大概脉络。

利用某晚自习时间写下前〈一〉、〈二〉部分。

12月中旬,发现手写过长,于是决定转移到电子版本。

内务、竞赛等活动耽搁,至下旬方有机会一上电子阅览室,由于打字速度欠佳,两小时仍未果前〈一〉、〈二〉。

又逢历史考试,终拖延至元旦假期在家“不舍昼夜”。

10月3日提交。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法。

三、研究成果:专题文章《海洋——流动的历史舞台》(附后)四、后记:起初定下这么大的题目,同桌说我自寻短见了。

话也实在。

按我过去的看法,学历史无非是背书,因此,向来我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加之初三毕业班一年下来对历史的“绝缘”,历史知识基础更是一塌糊涂了。

之所以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在迫不得已权宜之计。

要知道,若局限于课内历史题材进行研究,同学们文采飞扬,我的历史成绩铁定没辙了,倒不如孤注一掷。

且全集大,子集多嘛……上述若干文字所谓小论文(也不知是论文否),总算作暂告一段落了。

由于时间关系不无掺杂胡诌拼凑的成分,遣词、造句略有语无伦次,通俗到甚至带有网络文学的笔调,恐怕不符合论文要求,Microsoft Word甚至弹出数十语法错误。

不过这篇研究性报告似乎对中国无太大针对,部分内容更涉及世界历史,自以为有不切题之嫌。

那都次要,作为论文内涵才是灵魂所在,纯粹摊史实再聊几句是没有价值的。

就像贾谊的《过秦论》,藉前车之鉴赋予现实意义,方成流芳百世的篇章。

当然我不强求自己,但是文章确凿欠缺,比方说应该加入中国经略海洋的现状乃至未来的前景。

否则上文不过一纸空谈花俏,揉作一团扔在路旁,连乞丐都不要。

我们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可能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意识影响,似乎忽略了海洋这重要角色,通过一系列查阅资料,我充分感受到我国海洋意识薄弱的可悲;其实历史给我感悟向来如此:国家一次次饱受蹂躏和摧残到底无非一次次增强我极度爱国主义情绪;此次研究性学习,主动研究积极性奇高,自信心变得比天还高,还学会了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搜罗资料的技巧……。

FINAL SUMMARY:海洋,不单只是鲍参翅肚!!!附件:海洋——流动的历史舞台〈一〉源·缘在古希腊一个很古老的神庙前竖着一块很古老的石碑。

这很古老的石碑上刻着很古老的文字——很短很短的一行字:认识你自己。

“我是谁?我究竟从何处来?我又将向何处去?难道在这颗蔚蓝的星球上,在永恒的光阴逆旅中,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英国人达尔文创立了一门进化论阐述物种起源:·最初的生命诞生于海洋——达尔文《物种起源》千万年前的海洋已成为文明的源头活水,人类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自此登台。

一切一切的一切便拉开了序幕。

·没有人不认为人类的文明受益于海洋,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历史。

大约距今负六七千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开端,由于当时不讲究可持续发展,陆地资源“坐食山空”,定居的古人为保命求存开始往海洋拓展。

·穷则思变。

口袋没个银子自然而然得“思变”,要不就等“尸变”了。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显然,各地区域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思想觉悟以及生产方式等种种因素的差异或多或少,奇怪的是,这迁徙沿海竟闹得成行成市。

并非冥冥中的注定也该有必然的原因,既然非我力所能及的研究范畴,暂听之任之搁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世界五大文明风风火火、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诞生了。

Do you know其发祥地三者就绕在地中海周围,古希腊稳坐中心;东南又有古埃及,东方分布两河流域。

一脉相承盛世英雄。

海洋,哺育了人类大体文明的雏形。

继而人类与海洋之缘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步入铁器时代,生产力高得人们不再安分了,造船业、海运等应运而生,商贸活动迅速兴旺发达起来。

海洋,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又触发另类问题:生意一旦谈不拢了,顺势“摩擦起火”,海洋顺应成为P个你死我活的舞台,卷入硝烟滚滚的旋涡。

单纯的资源宝藏身不由己被复杂化了。

历史从来如此。

然后生产力“更上一层楼”扯起人类好奇的天性,惹得人有事没事去揭开人家神秘的面纱。

什么专家、先驱身先士卒开创先河,有识之士纷纷积极投身展开对海洋越发深入的探讨。

从古巴比伦人的想象、巴门尼德的猜想直至1872年“海洋科学”的诞生,千百年疑云一团团拆解,谜题一道道破译;加之海战砍杀不断:导弹、鱼雷、过期的生化武器你来我往;又有石油开采兼泄漏等污染……·时间是最伟大的改革者。

——弗朗西斯·培根《论革新》要说今天人类和海洋的关系,是不离不弃抑或欲罢不能?·如果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来自于大海,那么也终将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大海。

——唐志拔〈二〉征·争这是中国引领世界主导潮流出征、竞争的发展浪潮。

Side A : 看我中华劈波斩浪——中华民族是拥有海洋的民族,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接近海洋、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中国的海洋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不可分隔的一部分。

一方面,海洋文明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的一部分,海洋文明又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和规定,它自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文化选择决定着中国海洋文明的特色。

当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时,海洋文明就发展;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海洋文明也历尽艰难。

在中华民族文明中,海洋文明占有显著的地位。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文化形象,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也是最古老的。

龙,是至高无上的威严和震慑宇宙的力量的象征。

它是以征服海洋为基调,凌驾寰宇、俯控大地的神奇化了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文化表现。

这种基调就蕴涵了中华民族先民们征服海洋的希冀和实践。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人,已经懂得航海并进行了伟大的冒险航行,他们是第一群敢吃螃蟹的。

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有史料明确记载最早的一次海战。

公元前549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左传》(哀公十年)当时是“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的动荡天下。

刚搞起水路,戈船四出游走,出其不意,搏出奇制胜,周遭草木皆兵。

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纵横乱七八糟,“适者生存”迫使各国积极改进戈船性能,讲究攻击防御手段。

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的航海事业,乃至超过古希腊文明。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华民族是在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

至秦,难得结束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建立起统一封建制国家,连暴君都会叼住这块肥肉,紧抓机遇大力发展。

据说,秦始皇曾两度派遣徐福率领耕种、桑织、冶炼的能工巧匠以及童男童女到海外仙山去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哦。

汉朝建立,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安定繁荣,我们的祖先开始探索远洋航行,开辟了一条由我国内陆各港延伸到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地震撼彼岸的异域他乡。

短短百年间,中国的造船技术已抛离西方各国,跃居世界前列,尤以楼船著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国迎来了征服海洋和经略海洋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环观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史记·平淮书》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顺理成章也是中国航海颇牛的鼎盛阶段。

造船技术日臻成熟:船舶性能提高;船型有新发现;结构上坚固性进一步突破;施工工艺科学;船具设备不断进步……·中国唐代的海船特别巨大,抗风浪能力强,能够在波斯湾里畅行无阻。

——《印度—中国游记》至元、明,是“更上一层楼”推到颠峰。

蜚声中外的郑和下西洋更为15—16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

梗概如下:郑和于1405—1433年受政府派遣七下西洋,每次有大船几十艘、人员近3万,更有不计其数的马船、粮船、坐船、战船、水船、交通船,举世无双的远洋船队让西方100%望尘莫及,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