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①环境学派: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②人地关系学派: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③区域学派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④景观学派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⑥政治地理学派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

(例:美国迪克西)与特定历史、文化有关。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1)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空间连续性)例:东汉造纸术:中国—阿拉伯—欧洲①接触扩散/传染扩散: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例:电视、传染病。

②等级扩散: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例:购物中心③刺激扩散: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例:土著人驯鹿(2)迁移扩散:拥有某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使得文化扩散(空间不连续)例如:唐人街、牛街等特点:空间上具有距离衰减特点、时间上呈现周期规律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1)定义:研究地域文化系统(人-文化-环境)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文化、文化-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2)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人类行为动机)④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协调论)(3)文化(人类活动产物)与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的相互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生产方式、民族文化)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定义: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景观: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人文景观)五、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森普尔):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2、可能论/或然论(白兰士、白吕纳):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3、适应论(罗克斯比):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4、生态论(巴罗斯):借助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5、环境感知论: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人地关系,人的行为受环境感知(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支配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起决定作用7、和谐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第二部分人口地理学一、人口结构1、定义: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的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2、性别结构(1)定义: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2)衡量指标:①性别比: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②男性(或女性)比重= 男性(或女性人口)/ 总人口*100%3、年龄结构(1)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百分比)。

人口年龄构成与出生、死亡、迁移等过程有关(2)划分年龄层次的常用指标①基本年龄组:以1岁为组距②常见年龄组:按5岁或10岁为组距③主要年龄组:幼年组0-14,成年组15-64,老年组65岁以上④特殊年龄组:从需要出发,根据人口的各种社会经济特征把人口划分为若干年龄层次(3)衡量指标①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0-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老年人口比重=≥65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②老少比:计算::=≥65岁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分类:年轻型人口: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老年型人口:高于30%的人口成年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的地位:老少比增长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老少比越大,老龄化程度越高③抚养比(抚养系数):少年儿童人口或(和)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率少年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老年抚养比=≥65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总抚养比(抚养系数)=少年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④年龄中位数: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4)人口的年龄结构的类型图①年轻型:“山”字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未来育龄人群大,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快;青年人的抚养、教育、就业和住宅等问题严重②成年型: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部分人数急剧减少,呈“钟”型,未来人口变化不大③老年型:中年以上人口占的比重大,下窄上宽,呈“瓮坛”型。

未来育龄组人群小,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未来人口增长缓慢,乃至停滞或减少。

未来面临问题:老年人赡养、医疗问题,年轻人负担重(5)人口老龄化:①概念: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②界定依据:一是把老年人定位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若大于10%,则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二是定位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则大于7% 。

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的比例低于30%并逐渐缩小③问题:养老负担问题二、人口转型理论(西方:高高低→低低低)图1、概念: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高低)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低低)的过渡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③后期扩张: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后减速④低位静止: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三、人口空间分布:1、概念: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世界人口分布的四大规律①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②人口分布的邻海性、③低地和平原指向性、④城镇指向性3、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1)世界人口88.5%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只占11.5%(2)按大洲/地区而言,亚欧两洲合计人口占72.5%(其中亚洲人口占60.66%),其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6.2% 。

(3)从国家看,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2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亚、墨西哥、菲律宾(2015年)4、人口密度分布(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的大部分;北美洲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

这四个地区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集中了世界总人口的2/3以上(2)胡焕庸线:划分我国密度人口的对比线5、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海拔、土壤(农业)、水体(灌溉、航运)、矿产(能源、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史前、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3)历史因素: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稠密、安土重迁、故土难离(4)政治因素:战争、殖民四、人口迁移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2、分类: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永久性/季节性迁移,个人/集体迁移,自愿/被迫迁移,自发/组织移民…3、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统计分类(1)流动人口(人口监测):居住半年以下(2)常住人口(人口普查):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半年以上含半年)的人口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1)拉文斯坦迁移法则①大部分移民是短距离迁移,长距离迁移一般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乡村-集镇-小城市-大城市。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总会存在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迁移女性居多,长距离迁移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⑦主要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动机以经济为主。

(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①互补性:市场上的有效供需,②可移动性:运输成本问题,③干预机会:是否存在替代者(3)“推-拉”理论①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中间障碍、个人②迁移原因: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推力”(排斥力),迁入地必有积极因素形成“拉力”(吸引力)» 迁出地的推力因素: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过剩(失业率高)、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等» 迁入地的拉力因素: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文化设施、交通条件、较高工资、较好生活、较好的受教育机会③迁移的抉择:权衡两地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 迁出地的引力:家人团聚、熟悉社区环境、长期社交网络等» 迁入地的排斥力:竞争激烈、单身生活苦恼等(4)迁移率理论-罗杰斯曲线(美国)①从年龄结构考察人口迁移概率:一般在幼儿阶段较高,到初等义务教育阶段下降较快,但该阶段结束又迅速上升,到20-30岁达到顶峰,之后缓慢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