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2011年第8期(总第379期)No.8,2011General,No.379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张楚廷[摘要]人文科学,无论是较之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最悠久、最重要、最具引领作用的科学。

无论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的实际与理论,教育的使命与功能,还是教育学自身,都说明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

以人为出发点,又以关于人的哲学为理论基础,并归结到人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教育学,这也正是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之缘由所在。

[关键词]教育;教育学;人文科学;人的发展[作者简介]张楚廷,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长沙410081)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等属于自然科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属于社会科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等属于人文科学。

这些都是没有疑问的,教育学属于哪一类科学呢?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科学呢?笔者曾以此询问学生,也询问过同行的教师,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属于社会科学”。

不少学术论著也有这样的观点,本文将对这种看法进行讨论,以期对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有所借鉴。

一、人文科学的含义与意义探讨教育学的人文科学属性首先需要从何为人文科学说起。

《哲学大辞典》对“人文科学”作了这样的界说:人文科学源于拉丁文humantitas,意为人性、教养。

起源于古罗马西塞罗提出的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纲领,后转变为中世纪基督教的基础教育,包括数学、语言学、历史、哲学和其他学科。

文艺复兴时期,广义指与神学相对立的研究世俗文化的学问,主要研究语法、修辞、诗学、历史与道德;狭义指希腊语言、拉丁语言研究与古典文学的研究。

[1]把数学列入人文科学,这一点很引人注目。

这很可能是继承了古希腊人的观点,即数学并不只是用以描述自然的,数学被认为是一种宇宙观,同时又被认为是人心灵的科学,那时是“把数学充当哲学”[2]的。

因而,中世纪时仍视数学为人文科学。

与《哲学大辞典》主要从外延上去界说不同,《中国大百科全书》从内涵上对人文科学作了描述:人文科学即“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3]按照这一界说,除了《哲学大辞典》所列述的语言学、语法、修辞、文学、史学、哲学外,还应有一些学科也属人文科学。

例如,与信仰相对应的有宗教学;与情感(应当也有意志、认知等)相对应的有心理学(尤其是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与美感相对应的有美学、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以及雕刻等;与道德(《哲学大辞典》也提到了)相对应的则应有伦理学等,这些都属于人文科学。

因为,以人性、教养,以人的情感、美感、信仰、道德、思维为对象的学科即人文科学,简而言之,人文科学乃直接以人为对象,着重是以人的文化面、精神面为对象的科学。

人文科学明显地与自然科学(包括与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人的生理科学)相区别,也明显地与社会科学相区别。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运动变化及发展规律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4]社会在自然之中,但社会科学并非自然科学;人在社会之中,人文科学并非社会科学。

犹如地球在太阳系之中,但地球并非太阳。

相互关联的东西,因为相互区别而相互关联,相互区别是前提。

人文科学不仅有其独立的含义,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尤其在教育之中。

在古希腊教育中的“七艺”,实际上是以人文科学为主体的。

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直至今日都是主要的人文课程或学科,并且,如前面所提出的那样,作为数学的算术、几何也是“充当哲学”的。

直到中世纪,“七艺”的内容在大的格局上并没有变化。

辩证法究其实是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即为辩证法。

[5]毫无疑问,辩证法是关于人的思维的科学,是比形式逻辑更为高级的思维科学,它与社会特性、阶级特性无关。

辩证法连同形式逻辑都属于人文科学。

由此,我们可进一步明白“七艺”的性质。

“形而上学,整个哲学,是概括在方法里面的”。

[6]辩证法在哲学中的地位,使我们更容易明白,从整体上说哲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

因而,无论是《哲学大辞典》,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都是将哲学列入人文科学的,虽然也有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但这在哲学体系中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它们是哲学而非政治学或社会学。

辩证法、哲学,堪称人文科学的代表。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人文科学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上扬了。

实际上,文艺复兴就是人的一次解放,也是人文科学的解放,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也就在那时兴起的,这也象征着人文科学地位的一次大提升。

大学从中世纪诞生之时起,就设有四院: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并且文学院居于首位。

到了19世纪初建立的柏林大学,文学院即为哲学院,且“赋予哲学院以中心地位”[7]。

直到现在,世界顶尖大学不仅设有人文学院(尤以文学院为代表),并且它在大学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种地位不只是一个名义,不只是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加州理工学院(CIT),从其校名看,似乎主要是理工类的,是崇尚科学技术的,然而,它其实是有强大的人文基础的,其280位院士中,就有80位人文科学院士。

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即受教于CIT,同时,也深受CIT的人文熏陶。

优秀的教育家们明白,人文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也是发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保障因素。

因为,人文科学及其相应的人文课程,不仅给人以做人的德性,而且也给人以做学问的智性,不仅教人成为人,而且给人以智慧,成为更智慧的人。

二、教育的特性、功能与使命从总体上说,教育学究竟是属于社会科学,还是属于人文科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讨论何为人文科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特性、功能与使命。

首先,教育不是任何别的东西的产物,它是人的产物。

“教育经历的年头,比人类的文明历史要长久得多,要深远得多”。

[8]长久多少呢?实际上,“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9]自从有了人,“有了大脑,教育也随之产生”[10]。

文明史若以文字的出现为起始,那么就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若教育与人的出现而同时出现,则教育就有680万至700万年的历史了。

在文字语言出现之前,人已有了有声语言,这个历史约200万年。

可以更确切地说,正式的教育至少开始于200万年前。

这一历史清晰地表明,教育直接源于人,也同样源于人的语言。

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宗教等的产生,是大大晚生于语言的,因而也大大晚生于教育。

早生的教育怎么会是晚生的社会经济、政治之类的产物呢?现实的说明、理论的判断,还可以进一步阐明教育是人的直接产物的道理。

如今,年过60岁的人还有去拿博士学位的,年过90岁的人还有去念大学的,这都表明教育现象只要与人的生命现象相联系就足以发生,教育是基于人本身的意义而发生的。

简单地考察一下艺术的产生,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

人类艺术已有三万年以上的历史。

这一事实表明了艺术与教育类似,它产生于人自身的需要。

直至今日,对于艺术的这种基本性格,依然可以明显地看到。

绘画与歌唱所直接体现的,是人生的意义。

有了语言,必然会有教育,这一点很好理解。

进一步要问“人为什么会产生语言呢?”更一般的问题是:人为何因有大脑而可能有教育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在人自己身上。

一方面,按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学问、德行和虔信,这三者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11]按康德的说法,人生来具有许多未发展的胚芽;[12]按马克思的说法,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并作为“天赋和才能”存在于人身上。

[13]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又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4],是可萌芽、可发展的。

综合起来,正是这两方面,人身上天赋地存在种子、胚芽、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天赋地能动,可萌芽、可生长、可发展,这就构成了教育产生和形成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看,人类在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年长一代所掌握的技能、技巧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因此,教育产生之后的最初的、最简单也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传递人类的经验(由狭义的到广义的),教育的功能因此而不断扩展。

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教育多方面的功能。

然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是后天的、衍生的、间接发生的,与教育的关系是非对称性的。

刀耕火种的时代,对教育并无多求;到了农业时代则对教育有所求了;到了工业时代,对教育所求者猛增;至于现今的信息生产(相应地,在某些国家已经来到的信息经济)时代,则更是越来越依赖于教育。

整个历史表明,教育是主动的。

教育的这种主动性来源于它把人的发展作为自己基本的功能,其他功能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都是基于人的发展的,教育的经济和社会功能都基于教育所实现的基本功能。

教育让人成为人,成为更智慧、更有能力、更高尚的人,教育的这一崇高使命,决定了其功能之伟大。

教育如此能动,如此拥有巨大功能,社会当然会注目于它。

然而,社会和代表社会的政府对于教育意义的认识一般是滞后的,艺术、教育的根在民间,“至少到文艺复兴为止,政府行为的教育没有留下多少佳话,恰恰是私学创下了辉煌的业绩。

那是从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开始的,历经三百余年”[15]。

社会对教育采取消极或积极的态度,取决于社会所达到的觉悟程度、文明程度,而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正是教育。

虽然应当说衡量社会状况的根本尺度在人,可是,最有资格代表人发挥这一尺度作用的是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乃人的教育,它来自人自身,又为着人自身、发展人自身,教育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功能,都基于此,都是由此而演绎出来的。

三、教育学研究什么教育乃人的教育,不是由社会状况来衡量教育,而是由教育状况来衡量社会。

“教育决定一个时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一曾经风靡一时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16]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对于研究有关教育的学问——教育学究竟属于哪一类科学的问题,作出一个回答了。

但是,我们还继续讨论一下教育学研究些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学呢?《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都对其作了界定,认为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17]。

简言之,教育学即研究教育的学问。

具体来说,教育学涉及哪些基本内容呢?杜威说:“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18]“除非我们不断地注意到个人的能力、爱好和兴趣——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教育不断地变成心理学名词,这种适应是不可能达到的”。

[19]很明显,在与教育学相关的所有学问中,第一位的是心理学,最直接、最必须,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学问。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的学问,为什么这样重要呢?为什么教育学要不断地变成心理学名词呢?人为什么能够教育?为什么需要教育?人是怎样思维着的?人按照什么特点在接受知识?人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感受世界、感受文化?兴趣、爱好、习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人的聪明程度是如何提高的?人的个性在教育成长中有什么意义?乃至于人怎样记忆、怎样理解、怎样询问、怎样调节、怎样坚持……所有这些,都是教育要研究的问题,同时,又都离不开心理学去寻求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