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智慧与现代生活

孔子的智慧与现代生活

孔子的智慧与现代生活孔子的智慧是人类的大智慧,而大智慧应当属于所有的时代。

我讲孔子,是希望还原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最为真实的孔子,萃取他的人生智慧,以期对现代人有所启迪。

孔子的财富智慧孔子很关注财富问题,但是否只关心一些人、部分人的发财致富呢?不是的,他关注得很广泛,关注着群体的、全民的富裕。

其次还指出了富裕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观点一]庶富:人人都富而教《论语·子路篇》记载:一次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孔子在车上看到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不禁感叹地说:“庶矣哉!”这就是说,这里的人真多啊!用今天的话说,这里人气真旺啊!冉有就问老师:“既庶矣,又何加焉?”这是说,人口多了,那么又应该怎样办呢?孔子说:“富之。

”这就是说,领导者要让他们富裕起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个重要的财富理念,那就是治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在古代人口要多,人气要旺;然后是让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很善于向老师学习,就再追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说:“教之。

”这是孔子的又一个重要的财富理念,那就是人口多了,也富裕起来了,接下来就应该加以教化,教育他们,提高精神文明的素质。

这就是“先富后教”的理念。

我们今天不是说,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是共同富裕,还要进行精神文明的教育吗?这两者虽然时空相隔数千年,但是那种理念不是一以贯之吗?[观点二]均富:财富患不均《论语·季氏篇》记载季氏要去讨伐鲁国的附属国颛臾,它在今天的山东费县之西。

辅助季孙氏的冉有、季路即是子路同去见孔子,告诉孔子这件事情。

孔子听了以后,对冉有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不赞同这次军事行动,反对两位学生辅助季氏讨伐颛臾,强调要用仁政去安定,否则就会祸起萧墙。

除了讲政治理念外,这里孔子还讲了一个重要的财富理念。

孔子说自己听到过这样的道理: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的缺少,而要担心财富的分配不均衡;不必担心人民缺少,而要担心的是不安定因素。

分配均衡了,就不觉得贫困;彼此和睦了,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就不会有危险。

这就是孔子关注财富的均衡问题,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会有不同的收入水平,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要调控在一定的度中,从而达到一定度的均衡,否则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有人认为,孔子是提倡要贫困、贫困式的安定,那就误解了孔子的财富理念。

不要忘了,我们讲过的孔子是首先主张要“庶富”的,让人人富裕起来;但是他又指出,人与人之间要“均富”,这样就会消除社会的许多不安定因素。

孔子很赞同的“均富”的理念,对于今人来说还是一种没有过时的理念和智慧。

观点三]“贫而乐”与“富而好礼”《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虽然人人都想富贵,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取得它就不接受。

人人都讨厌贫贱,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掉它,就不去摆脱。

所以后来有个理念叫“君子取之有道”。

又有个说法就是“安贫乐道”。

《论语·学而篇》记载: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是说,一个人能够贫困但不谄媚巴结别人,有财富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说,能做到这样已经可以了,但是还比不上贫困却能快乐,有财富却能好礼。

我读到这里,觉得孔子的思想水平确实是不简单,显然是达到一种很高境界后的智者之言。

确实我们常看到一个人贫困了后,也许就会奉承别人、谄媚别人、巴结别人,这就合了俗话说的“人穷志短”了。

所以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孔子说的更高层次的是“贫而乐”,贫困但快乐地活着,这就是“安贫乐道”的境界了。

相反说到富的问题,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多货财伤于德。

”(《潜夫论·夸侈》)这是说,占有太多的财物,就有可能损害道德。

这可以举出无数的事实来证明,历史与现实中很多人就为了财物而丧了生!不说别的,就从人富贵了以后的神情来看,就很有意思。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个人发财了,就会有一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样子,因此子贡说的“富而无骄”,也已经是很高档次了。

但是,孔子说的“富而好礼”,那是更上位的层次,因为“无骄”并不一定“好礼”,而“好礼”的富者必定“无骄”,还会有很多好的表现。

[观点四]富有与施舍《礼记·檀弓上》、《孔子家语》都记载,南宫敬叔因为富有得罪了鲁定公,结果就逃奔到卫国。

卫国国君请求鲁定公恢复他的官职,南宫敬叔就带着财宝去朝见卫君。

孔子知道了这一消息后,说:“如果像这样行贿,丧失官爵后还不如快点贫穷好些。

”子游在边上,问道:“请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富而不好礼,殃也。

敬叔以富丧矣,而又弗改。

吾惧其将又后患也。

”敬叔闻之,“骤如孔子”,多次跑到孔子那里请教,然后“遵礼施散”。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孔子的一个财富理念,一个人如果“富而不好礼”就会遭殃,因此一是要能“富而好礼”,二是要学会布施散发财物。

《孔子家语》、《荀子》都记载孔子这样的话:“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

“一思”,即第一种情况是,“少而不学,长而无能”。

第二“思”,是“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

第三“思”,是“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有思其穷则务施”。

最后“一思”不可不明察:如果有了财富不知道施舍,那么到贫穷、走投无路时就没有人来救助你。

因此有了财富要想到穷困时,就会致力于施舍。

——这一理念很有意思,告诫人们在富有时要及时施舍,搞慈善事业了。

孔子的养生智慧孔子很重视养生,他能够活到73岁,在当时是一个相当长寿之人了。

孔子能长寿,自有其智慧的养生方法。

我把孔子的养生之道梳理、归纳一下,可以粗粗地列为养生法“九条”:确立理念,珍爱生命;重视饮食,注意调养;重视起居,动静适宜;心灵健康,不忘调适;亲近自然,乐山乐水;爱好学习,终身学习;慎对疾病,不乱吃药;学点医道,懂些病理;中庸中和,不过不及。

这“九条”,也许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还是可以参考的吧。

这里我着重讲几条。

[观点一]“一张一弛”与养生孔子非常重视生活、工作的节奏,他揭示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明智的管理原则,又是养生的一大智慧,也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礼记·杂记下》记载,有一次子贡观看蜡。

蜡是一种年终的祭祀,即蜡祭。

孔子曰:“赐也乐乎?”赐,就指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

孔子问他:你觉得很有乐趣吗?子贡说:“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因为看到一国之人都像发狂一样地狂欢饮酒,子贡觉得没有什么乐趣可言。

孔子说:“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是说,民众终年勤苦劳累,才获有这一天国君赐给的饮酒作乐的恩泽,不是你能懂得其中的道理的!只是紧张而不能轻松,即使是文王武王也受不了;只是轻松而不能紧张,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意这样做的;既有紧张又有松弛,才是文王武王的办法。

张是拉紧弓弦,弛是放松弓弦。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原来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方略,后来也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互相补充,交替使用,也指生活、工作的节奏要劳逸结合。

孔子遵循“一张一弛”之道,能让生命的过程“常态”化,因此他能长寿。

历史与现实中深晓此道的人还真不少,毛泽东就曾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

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

”但是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不懂此道,或知道此道而不能很好实行的人也太多太多了,他们把生命的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而弓弦就断了。

当代时常有报道某某科学家、企业家、老总等英年早逝,很多就是这样的。

现代化的繁忙生活节奏,新时代的种种诱惑,应该更增强我们对自己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要拿钱财名利去赌健康。

[观点二]终身学习与长寿孔子一生爱好学习,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且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一直到晚年还刻苦钻研周易,反复阅读而致以编联竹简的皮带因为长时间的磨损而多次断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以至“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68岁回到鲁国,此后专心致志地整理了《诗》、《书》、《礼》、《易》,编纂了《春秋》。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孔子不知道翻阅了成千上百遍的《周易》与远古其他文献,不知道多少次豁然开朗与咽苦吐甜,微言、精义、妙思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这种心灵上的愉悦与收获是何等地享受与滋养!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一个人持之以恒学习对大脑有好处。

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使得他的脑力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

这有益于他的长寿健康。

《孔子家语》卷一:“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

”我们一般知道的是《论语》中的著名“仁者寿”语录。

其实还有“智者寿”。

因为智者可以学习许多生存的智慧,可以用智慧来应付人生中的各种磨难,可以学用养生的知识。

[观点三]重视疾病,懂得医道孔子对于疾病是很重视的,《论语·述而篇》:“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等。

这条语录就告诉我们孔子对于疾病是小心翼翼的。

不过人总会生病,孔子生病后又是怎样的呢?当然要治疗,但是孔子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对吃药很慎重。

他不随便吃药,谨慎小心。

《论语·乡党篇》记载,季康子曾经送药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但是他说了一句话:“丘未达,不敢尝。

”孔子既是从礼节上来说不违背礼节,接受了,但是又真诚地表明,因为自己“未达”,也就是还没有通达知晓此药物的药性,不明白药物的配伍和功效,所以不敢服用。

另外,孔子对于自己的疾病还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比如《论语·子罕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是说,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就叫孔子的弟子们作为先生的家臣来组织治丧。

孔子病重的时候不知道这事,后来他的病慢慢好了才知道。

孔子说:很长久了啊,仲由(子路)干这样欺骗的勾当!我孔子没有家臣,装作有家臣。

我去欺骗谁呢?去欺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们的手里,宁可死在你们学生的手里,不还好些吗?即使不能热热闹闹地办理丧葬,我会死在路上,没有人来葬我吗?这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的疾病、死亡,很坦然,而且还是不愿做欺诈违礼的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