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概念与模型的分析
(一) 基于知识的知识管理模型 (knowledge-basedmodel,KBM)
该模型主要以“知识”为目标,重点研 究“知识”的特点,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 层面、动态流动的机制等,主要内容包括 组织知识的类型、 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 制。 如“知识创新”、企业知识流动单双框 架等。
日 本 学 者 Nonaka 于 1991 年 首 次 提 出 SECI 模型 , 该模型是 KBM 中最具 代 表性也最具奠基性的模型,并被广大学者 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 产生 、转 移 、再 造 的 “知 识 创 新 ”模 型 。 Nonaka 从 显 性 知 识 与 隐 性 知 识 的 角 度 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对知识进行 了分析;提出了 4 种“知识创新”进程:社 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部化。 显性知识 和隐性知识并非静止不变, 它们可以相 互 转 化 。 SECI 模 型 的 核 心 内 容 就 是 如 何 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一个螺旋形上 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建立一个知识创新 型公司。
付宏才、邹平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 流程框架,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知识 流动的单双循环上。企业知识是一个系统 概念,其核心在于企业知识地图和 e 化网 络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之中,其余构成 企业知识的软环境,分内、外两部分,彼此 存在知识的双向交换。他们认为知识管理 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 共享、知识使用、知识检验、知识反馈等, 知识管理流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有活力 的企业知识流动机制应该是单双循环学 习模式。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述可以说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起来有以下 特征: 第一, 知识管理的重点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便于沟通和共享,容易被竞争对 手获得;而隐性知识是难言性的,难以编 码,难以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共享和支 持。 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不可能形成
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只能 建立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上。 此外, 有研究表明, 隐性知识占人的知识总量 的百分之九十, 而显性知识只占百分之 十。 如果把人们掌握的知识形象化成一 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显性知识 只 相 当 于 露 出 海 面 的 “冰 山 尖 端 ”, 而 隐 性知识相当于沉浸在海面下的大部分。 由此可见,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是知识管 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阳群,汪 传雷,许 皓.微 观 信 息 管 理[M].安 徽 大 学 出 版 社 ,2007. 2、陈 兰 杰.国 内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研 究 综 述[J].科 学 与 管 理 ,2010(1). 3、吴晓波,郭 雯,刘 清 华.知 识 管 理 模 型 研 究 综 述 [J].研 究 与 发 展 管 理 ,2002(6). 4、付宏才,邹平.现代企业决策支持的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框 架[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 2003(8). 5、吴 小 华.语 义 网 格 环 境 下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的 建 立 [J].现 代 情 报 ,2008(1). 6、王德禄,宋 建敏,黄 波.知 识 管 理 与 信 息 技 术 [J].洞 察 ,2003(5). 7、潘 旭 伟 ,顾 新 建 ,程 耀 东 ,李 建 明 .集 成 情 境 的 知 识 管 理 模 型[J].计 算 机 集 成 制 造 系 统-CIMS,2006(2). (作者单位:王梅,安徽大学管理学 院;伍万坤,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刘慧,安 徽大学管理学院;尚韬,合肥学院管理系。 其中王梅为通讯作者)
潘旭伟、 顾新建、 程耀东、 李建明 (2006)提出了集 成情境 的知识管 理模型, 该 模 型 集 成 了 知 识 主 体 、知 识 (项 )、 知 识 过程和知识情境,并对这 4 个要素的建模 方法进行了探讨。 KMIC 模型不同于其他 知识管理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它把情境作 为知识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要素,并与其 他知识管理要素紧密集成。
2011.07 (下) 63
Ch in a Co lle ct ive Eco n o m y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架。 因为,它涉及不同知识管理方式对企 业在实践中的表现、对企业运作过程与结 果的影响、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总体战略 的影响、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机制 等复杂问题。 9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理论 上对知识管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外 对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也随着知识管理 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综 合考察国内外现有文献,我们选择几个最 具代表性的模型进行研究,讨论它们对知 识管理的描述功能。
Nonaka 与 Konno 在 SECI 模 型 的 基 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4 种“场”(Ba)。 一是源 发 场 (OriginatingBa):“隐 性 知 识 — 隐 性 知 识”,知识的动态流转与相互作用的空间, 员工之间对彼此的感觉、经验、情绪及思 维共享的空间。 二是互动场 (InteractingBa):“隐性知 识 — 显性 知识 ”, 关键的因素是对话与比喻的引用。 三是 网 络 场 (CyberBa):“显 性 知 识 — 显 性 知 识”,虚拟世界的交流空间,通过分配、传 递和利用现有的显性知识创造新的组织 知 识 。 四 是 练 习 场 (ExercisingBa):“显 性 知 识—隐性知识”, 促使显性知识隐性化的 空间。“场”的提出旨在为组织创造一种知 识交流的环境,为“知识螺旋”的产生提供 条件。
(三)集成情境的知识管理模型 (modelofknowledgemanagementintegratingcontext,KMIC)
该模型主要特点是,知识就是情境中 的信息,正是情境的存在,知识才有了各 式各样的关系和意义。知识管理最关键的 问题是能否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 境,以及信息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管理系 统具有情境敏感与用户敏感等特性。其中 比 较 有 代 表 的 是 王 德 禄 (2003)知 识 管 理 的三要素构 架,潘旭伟 等(2006)集成情 境 的知识管理模型。
四、结束语 鉴于知识经济对当代社会的重大冲
击,知识管理的地位日趋重要。 知识经济 的发展要求知识创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 发展国家创新体系, 才能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作为实现知识创新的根本途径,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知识管理,在 知识经济的风浪中把握机会, 抓住机遇, 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 理 。 努 那 卡 (Nonaka)说 过 ,“只 有 人 类 才 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 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 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 艾伦·韦伯也 曾说过,“说到底,新经济并不存在于技术 之中,无论这技术代表的事微芯片,还是 全 球 电 讯 网 络 — ——新 经 济 存 在 于 人 的 头 脑里”。 只有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因 素,而创造一种有效的机制,最大限度地 发挥人的潜能,充分的调动其学习地积极 性,使其能力最快的提高,更好的为组织 创造价值,正是知识管理的实质。 把人力 资源看做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 知识管理,这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 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 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和集体创造力。
笔者认为, 要真正理解和认识知识 管理, 应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进行对 比研究。
首先应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从产 生信息的客体来定义,信息是由事物所发 出的一切消息中所包含的用以表征事物 的内容。 知识是信息加工出来的产物,是 一种具有普遍和概括性质的高层次的信 息,是信息的一个特殊的子集。 从二者定 义可以看出,相对于知识管理而言,信息 管理有较长时间的历史。尽管人们对信息 管理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但是由于信息管 理这一词条已被广泛使用,用户基本达成 共识。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继承和发 展,是信息管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 深化。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 传递,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隐性知识 和显性资源的转化,强调人力资源的关键 作用。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相辅相成,信 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又是 信息管理的延伸。
王 德 禄 、宋 建 敏 、黄 波 (2003)提 出 了 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构架,他们认为知识管 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 这三要素,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对信息技 术的推动和对人的潜质的开发比较重视, 而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还 有待提高。人在组织中通过“干中学”产生 知识,然后将知识进行编码化、显性化以 及知识检索等处理。 组织应用信息技术、 为人的创造服务, 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搭建组织知识流转的信息基础 结构,形成遵循组织统一入口、实体分类、 知识流程和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上模型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结构 化建立了有力的理论框架,而对知识的测 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量模型对组织结 构、组织 文 化 、领 导 、信 息 技 术 、人 力 资 源 配置等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做了分析, 而对这些因素是如何对知识管理发生影
响的缺乏深入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 企业的知识管理支持手段正在快速 发展,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型,也没有 完全通用的模型。 组织情况(如企业运作 方式和运作要求)不同,其知识管理模型 也不应相同。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趋势是 协同化、系统化、集成化、情境敏感与用户 敏感性。
第三,知识管理的“增值”效应。 知识 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 造价值”的认识产生的。 知识管理就是要 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 识含量和附加价值, 更新人们的价值观 念,使人们认识到共享知识比拥有知识更 有价值。
三、知识管理理论模型 知识管理是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尚没 有统一规范的框架模式,也没有持久的框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知识管理概念与模型的分析
■ 王 梅 伍万坤 刘 慧 尚 韬
摘要:文章从知识管理概念、知识管 理特征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知识管理研 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并对现阶段知 识管理研究三种主要模型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阐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