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
我从事幼儿园教育十余年,对于美术教育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幼儿园美术教育在新观念、新意识的指导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具体综合性的理论活动,与传统的美术课程相比,其目标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操作技能型,其教育内容从单一观察事物、表现事物为主转向关注创造表现形态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其教育活动形式也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
在这里谈谈我对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见解。
一、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
尤其是美术学科,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艺术家则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把各种事物和形态表现为美的形象。
所以,观察实际上是人们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而观察力是一种看出对象本质的能力,也就是对当前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星辰皓月、浮云飞雪,泥沙海浪、高山流水,飞禽走兽,等。
还有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美的行为,比如孩子们互相帮助收拾玩具,帮助小弟弟系鞋带,给老人让座,扶盲人过马路等,这些都是孩子观察和描绘的素材。
教师应启发孩子用他们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发现他们周围事
物的“形”与“色”,“秩序”与“变化”中的点,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
二、教给孩子表现美的技能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
是眼、脑、手共同参与的活动。
幼儿在不断变化着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感受美、探求美、创造美。
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呈现多种形式:折纸添画,棉签画,印章画,指点画,蜡笔画,水墨画,折纸,黏贴,死铁,剪贴,染纸,泥工,自制玩具等等。
“工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么多的美术形式,必然要孩子掌握一定的技法,老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大纲的安排,循序渐进地教给孩子各种美术技能,这样孩子才能利用各种工具,表现出自己所认知的美的世界
三、给孩子自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端就在于忽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不少教师在教育中重视了孩子依样画葫芦,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地记忆现成的知识而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创造,甚至有的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尝试创造时,总不停的纠正他们:“噢,这看起来不像房子,我教你做吧。
”或者是“鱼怎么飞到天上了,又在胡思乱想了”等等,这些批评只会带来相反效果,令孩子们觉得他不能把一件事做好,自己想的都是错的,慢慢地便会怀疑自己能力不足,便不愿创造什么了。
这种缺乏自信的感觉,会造成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只有成人具有积极的创造性的自信,而孩子是没有创造精神的,这样,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在童年时代便被一些没有鼓励的批评抹杀
了。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创造性的表达。
在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和作品时,应接纳和肯定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激发和保护儿童的表现欲与自信心,避免对儿童的艺术作品予以否定,限制或干涉。
四、在情境中教学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已经成为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途径。
一个良好的情境环境的创设,能让孩子积极地投身到活动中,变不愿意到愿意参与;把教学要求和难点融于情境中,能让孩子掌握技能;在情境语言中提示、讲评,能让孩子更乐意去接受和分享。
例如一节美术课《大水牛》,老师首先创设情境,讲一个关于水牛的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运用情境,和孩子一起学水牛玩游戏,让孩子体验,了解水牛的特点,头上长着两只角,身后有一条尾巴。
接着借助情境语言,要求孩子画两只打闹玩耍的水牛,将教学要求转化为故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利用情境,让孩子说说自己画的水牛在干什么?它们说了什么?变教学结果的讲评为故事情境的分享。
五、通过美术教育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
如:幼儿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对问题更加敏感,对实践的成功抱有更强的信心,更多地体验到自己的力量。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能增加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在美术创造
的活动中,生活对他们来讲是亲切而有趣的,这种活动会使他们感到兴奋,令他们向往,由多种材料构成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喜并渴望自己的未来,描绘美丽的图画。
美术教育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和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
这些品质,如自信、热情、顽强、富于同情心和勤奋好学、爱创造等,还是创造型个性的性格特征,幼儿美术活动是对幼儿实施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手段。
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