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解英文名词解释

系解英文名词解释

1.Piphyseal cartilage(epiphysial line)骺软骨(骺线)
长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

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的有透明软骨,成年后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叫骺线。

2.Pterion翼点
翼点是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Paranasal sinuses鼻旁窦
又名副鼻窦,是上颌骨,额骨,筛骨,蝶骨内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共四对,均位于同名骨内。

由于鼻旁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续,故鼻腔炎症可蔓延至鼻旁窦引起鼻窦炎。

3.Diploe 板障
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内板和外板。

两板之间的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Vertebral foramen(vertebral canal) 椎孔(椎管)
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及其被膜。

5.Intervertebral foramina 椎间孔
相邻椎骨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6.Sternal angle 胸骨角
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7.Intervertebral disc 椎间盘
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

8.Costal arch 肋弓
为第8~10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为重要的体表标志。

9.Scalene fissure 斜角肌间隙
为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围成的三角形的空隙;内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通过。

10.Isthmus of fauces(oropharyngeal isthmus) 咽峡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1.Calot triangle(cystohepatic triangle) 卡洛氏三角(胆囊三角)
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Dentate line 齿状线
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齿状线。

13.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肋膈隐窝
肋胸膜和膈胸膜互相转折处形成较大的间隙。

14.Renal region 肾区
是指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区域,为肾门的体表投影处(相当于第1腰椎水平)。

15.Renal hilum 肾门 renal sinus肾窦
肾内侧缘中间凹陷称为肾门,是肾盂,肾动静脉,淋巴管,神经的出入处。

出入肾门的结构合成肾蒂(从前向后静动盂,从上到下动静盂)。

由肾门深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

16.Trigone of bladder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位于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无粘膜下层,粘膜紧贴于肌层,不形成皱襞。

该处为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17.McBurney’point 麦氏点
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二处,为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常在位置。

18.Sinuatrial node 窦房结
位于上腔静脉于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肌的正常起搏点。

19.Supraventricular crest 室上嵴
右心室腔内的一弓形隆起,将右心室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

20.Pericardium 心包
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圆锥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内层为浆膜心包。

21.Arterial ligament 动脉韧带
由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连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在出生后闭锁的遗迹。

22.Superficial palmer arch 掌浅弓
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面。

23.Thoracic duct 胸导管
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起于平第一腰椎体平面的乳糜池,向上伴主动脉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行于食管和脊柱之间,出胸腔后在颈部呈弓形注入左静脉角。

24.Cisternia chili 乳糜池
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称乳糜池,常位于第1腰椎体的前方,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而成。

25.Tricuspid valve complex 三尖瓣复合体
位于右心房与心室之间,由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功能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

它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26.Mitral valve complex
位于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由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功能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二尖瓣复合体。

它保证了血液的单向流动。

27.Splenic notch 脾切迹
脾的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脾的标志。

28.Venous angle 静脉角
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形成的角,是胸导管(左边)和右淋巴导管(右边)注入处。

29.Carotic sinus 颈静脉窦
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窦壁较厚,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

30.Chorda tympani 鼓索
为面神经在茎乳孔附近发出的分支,分布于舌前三分之二味蕾和舌下腺,下颌下腺。

31.Sympathetic trunk 交感干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神经节及节间支相连而成。

分部颈、胸、腰、骶、尾部五部。

32.Cauda equina 马尾
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共同形成马尾。

33.Tonsil of cerebellum 小脑扁桃体
小脑的下面中间部凹陷,两侧呈半球形隆起,近枕骨大孔处,小脑蚓两旁的半球部分比较膨出,称小脑扁桃体。

34.Basal nuclei 基底核
由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组成。

35.Internal capsule 内囊
为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间的白质部分,有大部分出入大脑的纤维通过。

36.Epidural space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

37.Cerebral arterial circle 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组成。

附,近年考过的名词解释(前面已有的不列出)
1.肺门肺纵隔面中间有一凹陷,叫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处。

2.卵圆窝fossa ovalis 在右心房侧房间隔前下部的凹陷。

3.眼的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眼的屈光系统。

4.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靠近枕骨大孔的突起。

5.海绵窦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及第Ⅲ、Ⅳ、Ⅴ①及Ⅵ对脑神经通过。

6. 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互相延续,形成潜在腔隙;呈负压,含少量浆液。

7. 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处;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8.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所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脊髓共分为31个脊髓节(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及尾节1)。

9. 黄斑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无血管分布),为感光最敏锐处。

10. 蛛网膜粒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此渗入硬脑膜窦。

11. 交感干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神经节及节间支相连而成。

分部颈、胸、腰、骶、尾部五部。

12.冠状窦coronary sinus
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中静脉和小静脉组成,将心壁大部分静脉血经冠状窦口回流至左心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