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资料】药品剂量与用法汇编

【管理资料】药品剂量与用法汇编


(一)药物性质
4.药材有毒无毒 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毒性大者应 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 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防止过量因 此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强弱,正确使用药 物,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
5.新鲜的动植物药材 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性的一般用量 为30~60g;干燥的药材用量应小,通常新鲜药材剂量为 干品的2~4倍
➢ 本章着重介绍有关药品使用剂量与服用方法等基本知识, 指导合理正确的使用药物
第一节 药品的使用剂量
一、药品和用法用量的管理规定
《处方管理办法》法定计量单位:
➢重量:克(g)、毫克(mg)、微克(μg)、纳克(ng) ➢容量:以升(L)、毫升(ml) ➢国际单位(IU)、单位(U) ➢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
③ 配伍不当或用药时间过长:川乌、草乌、附子药学成 分相似,如同时服用,易中毒;长期服用含乌头类的 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也易蓄积中毒
④ 药物炮制不当:乌头类禁生用,生用多指外用
(二)药物的剂型、配伍、用药目的
➢ 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略 小
➢ 同一药在方剂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为重 ➢ 剂型方面,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
原因 药物代谢与体表面积有关,年龄越小,体表面积相对越 大,则用药量相对较多
儿童用药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
(1)药品说明书按体表面积已推荐儿童用量 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每次(日)剂量/ m2 (2)药品说明书未按体表面积推荐儿童用量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2)/1.73 m2 1.73 m2是成人按70kg体重计算出的体表面积( BSA)
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 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也可不同,如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 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三)患者个体差异
➢ 根据患者年龄大小、性别差异、体质强弱、病程长短、 病情轻重、病势缓急来调整药物剂量
抗菌药物给药剂量做了指导性建议
➢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 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 治疗单纯性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 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三、中药的用量
➢ 中药的用量:主要是指每味中药的成人一日量,即临床 应用时的分量
➢ 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 >透皮给药
➢ 说明:静脉注射没有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 效最快
一、外用给药
➢ 外用给药主要是指皮肤给药,供涂、敷、喷、搽或贴于 皮肤表面上使用
➢ 临床上多为皮肤给药制剂:
✓ 软(乳)膏剂、凝胶剂 ✓ 膏药、贴膏剂 ✓ 透皮贴剂 ✓ 洗剂、搽剂 ✓ 有些散剂、喷雾剂、气雾剂、酊剂、酒剂、锭剂也可外用给
儿童用药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
儿童的体表面积可以根据体重或年龄来计算:
➢体重低于30kg的儿童 BSA(m2)=(年龄+5)×0.07或 BSA(m2)=0.035×体重+0.1 ➢体重大于30kg的儿童 在30kg体重的BSA=1.15 m2的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kg,BSA增 加0.1 m2
点滴积累
➢ 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毒性中药饮片的剂量使用
➢ 我国《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所列毒性中药共28种, 毒性中药饮片需严格按照规定剂量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毒性中药品种及常用剂量见表4-1
➢ 除了毒性大的药物,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物, 以及精制药和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 5g~10g
1.药物的使用剂量,对能否充分发挥临床治疗作用是至 关重要的
点滴积累
2.中药计量单位换算:
1千克(kg)=1000克(g) 1克=1000毫克(mg) 1毫克=1000微克(μg) 1斤=16两(16位制)=500g 1两=10钱≈30g 1钱=10分≈3g
点滴积累
3.药品剂量的换算可用老幼剂量折算表,或根据儿童体 重、体表面积进行换算
采用老幼剂量折算表,按年龄对用药剂量进行换算
四、药品用量的计算方法
表4-1 老幼用药剂量折算表
年龄
初生~1个月 1个月~6个月 6个月~1岁 1岁~ 2岁~ 4岁~ 9岁~ 14岁~ 18岁~ 60岁~
剂量
成人剂量1/18~1/14 成人剂量1/14~1/7
成人剂量1/7~1/5 成人剂量1/5~1/4 成人剂量1/4~1/3 成人剂量1/3~2/5 成人剂量1/2~2/3 成人剂量的2/3至全量 成人剂量的3/4至全量 成人剂量的3/4
常用28种毒性中药饮片的剂量
14.生巴豆 制成霜入药,0.1g~0.3g多入丸散,生巴豆 外用
15.生马钱子(番木鳖) 0.3g~0.6g,炮制后入丸散 16.天仙子(莨菪子) 0.06g~0.6g多入丸散 17.闹羊花(羊踯躅) 0.6g~1.5g,浸酒或入丸散,外
用 18.生甘遂 0.5g~1g,炮制后多入丸散,生品外用
案例分析
有报道,一男性患者,67岁,3天前因风湿性关节 炎,腿痛,开始服某诊所处方汤剂(内含川乌9g),服 第三剂1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咖啡样物5~6次,双上肢 麻木、乏力、心慌、胸闷,随后在6小时入院治疗。后该 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川乌中毒、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案例分析
➢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功能为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 临床用常用其炮制品以减小毒性(如附子:盐附子、黑
一、药品和用法用量的管理规定
《处方管理办法》法定计量单位:
➢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 ➢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 ➢中药饮片:以剂为单位
WHO提出的合理用药五个标准
① 开具处方的药物应适宜 ② 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 ③ 正确地调剂处方 ④ 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时间服用药物 ⑤ 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顺片、淡附片、白附片) ➢ 中毒表现为唇、舌、颜面、四肢麻木及流涎、呕吐、烦
燥、心慌、心率减慢或心动过速、肤冷、血压下降、早 期瞳孔缩小后放大、肌肉强直、呼吸痉挛、窒息而危及 生命
中毒原因分析
① 煎煮时间太短:乌头类入煎剂,一般要求久煎,即煎 煮1小时以上,可减低其毒性
② 用药过量:《中国药典》规定制川乌常用量是1.5~ 3g,附子3~15g
儿童用药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
(1)按儿童体重计算:如果药典或说明书规定有儿童每 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则:
儿童每次(日)剂量=儿童体重×每次(日)剂量/kg (2)根据成人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若不知儿童每千克
体重用药剂量,则按照: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70kg,进行计算
儿童用药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
药品剂量与用法
导学情景
小王是在零售药店工作不久的药剂专业毕业学生, 他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不少老年患者咨询:
➢ “降糖药该怎么吃啊?” ➢ “我的降压药早上吃好还是晚上吃好?” ➢ “我的治胃病的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学前导语
➢ 药物正确的使用剂量与服用方法,对最终药物能否达到 预期的治疗效果、能否尽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毒副 作用,以及能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药品的用量
➢ 一般药品(包括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 品等)的用量在药品说明书中都明确规定有使用剂量, 都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
➢ 在用药时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药 品的使用剂量
二、药品的用量
➢ 中成药大多数由原生中药材饮片制成,毒性低,安全系 数大
➢ 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确定最佳用量,防 止用量过小,药力不足或用量过大出现毒副作用的现象

一、外用给药
➢ 外用给药大多是针对皮肤局部疾病的,起保护皮肤和局 部治疗作用,如抗感染、抗过敏、止痒、止痛、收敛、 杀菌、活血化瘀和局部麻醉等,但皮肤给药也可以达到 全身治疗作用
➢ 如:透皮贴剂作为全身作用的经皮给药系统,属长效的 控释制剂
透皮贴剂
➢ 释放速率相对保持恒定 ➢ 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 ➢ 无首过作用 ➢ 药物的吸收代谢个体差异较小 ➢ 并可随时终止给药 ➢ 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度慢性疼痛的芬太尼透皮贴剂(作用
➢ 除特别注明外,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都是指干燥后的 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的用量
➢ 有时也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三、中药的用量
临床上主要依据以下几种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 量:
(一)药物性质
1.药材质地 花、叶、皮、枝类质轻的药,用量宜小(无毒药一般 用量为3~10g);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质重的药,用量宜重 (无毒性一般用量为10~30g) 2.药物性味 性味淡薄、作用温和药物,用量可稍重;性味浓厚, 作用强烈药物,用量则宜轻 3.药材质量 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勿须过大
说明 用此法计算剂量,对年幼儿求得的剂量偏小,而对年长 儿,特别是体重过重者,求得剂量偏大。因此计算剂量 时应同时考虑年龄因素,年龄越小所需剂量应相对大些, 故常以高限数值计算。例如地高辛的口服用量,2岁以下 0.06 ~0.08mg/kg,2岁以上为0.04 ~0.06 mg/kg
儿童用药剂量按儿童体重计算
➢ 1市斤=16两(16位制)=500g ➢ 1两=10钱=31.25g≈30g ➢ 1钱=10分=3.125g≈3g ➢ 1分=10厘=0.3125g≈0.3g ➢ 1厘=0.03125g≈0.03g
我国民间习用的市制计量单位为10进位制,即:1斤=10两 =500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