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试卷}江西省2020年上学期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中试卷}江西省2020年上学期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江西省2021年上学期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生物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空两分,共60分)1.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2.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B.②和④中含有大量蛋白质C.葡萄糖由①经②到达③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D.氧气由①中的红细胞进入③要穿过4层膜,③处氧气浓度最低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进入胃中的牛奶⑥口服酶制剂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A.②③⑦B.①③⑦C.①②③⑦D.①②③⑥⑦4.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框处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5.下列有关叙述最合理的是A.神经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后,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到达突触后膜B.内环境稳态了,机体各项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C.酶都是大分子,总是以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D.体积越大的细胞,相对表面积越小,但物质运输速率是不变的6.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A. a点对应图5B. b点对应图3C. c点对应图3D. d点对应图47.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素实现的②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③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调节的中枢④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⑤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⑥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A.1 项B.2 项C.3 项D.4 项8.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在脑干D.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9.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B.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C.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D.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10.如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的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表示物质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该器官为骨骼肌,①可表示胰高血糖素,②可表示肌糖原分解产生的葡萄糖B.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能是胰液C.若该器官为下丘脑,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②可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若该器官为性腺,则①可能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可表示性激素11.人体内存在着许多种类的信息分子,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分子A~E中不属于激素的是A、EB.信息分子B和C都是由垂体合成分泌的C.成年人体内信息分子D过少时表现为精神兴奋D.信息分子E、溶菌酶及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1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IV侵入人体对⑤⑥有破坏作用B.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13.下面是有关体液和细胞两种免疫方式的实验。

将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实验输入胸腺输入骨髓免疫反应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X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B.实验二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是B细胞C.实验三与实验一和实验四的对比,可说明骨髓产生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D.通过对四组实验的对比,可说明体液免疫比细胞免疫更重要1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A.②⑤⑦B.②⑤⑧C.①②③⑤⑧D.①③④⑥⑦15.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天然状态下的凤梨开花结果时期参差不齐,可利用乙烯利促进其果实的发育,做到有计划地上市B.利用浸泡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求溶液的浓度较高,处理时间较短C.赤霉菌的培养液中含有赤霉素,能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16.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

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B.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D.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17.下面是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据图分析,相关实验结论叙述正确的是A.鲍森·詹森实验说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IAA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拜尔认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C.温特认为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可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的生长D.达尔文认为单侧光对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使向光面生长比背光面更快,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几项①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②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③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不相同④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⑤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A.只有一项叙述正确B.只有两项叙述正确C.只有三项叙述正确D.不只三项叙述正确19.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20XX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20.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的种群数量。

连续20XX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20XX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21.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需控制在B点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蝗虫数量达到C点时才开始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2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23.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的密度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抽样检测法D.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24.在人为干预下,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所示(单位为×120XXkJ·m-2·a-1)。

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5×10 kJ3·m-2·a-1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外界输入有机物的化学能。

C.在地震中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可能较大D.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2.7%25.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群落同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群落中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6.图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A、B、C、D和无机环境B.C1的同化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在食物链C1→C2→……中C1为第一营养级生物D.A一定是自养型生物,D不一定是微生物27.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防治农业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是因为促进了该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28.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B.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20XXJ/(hm2•a)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30.某同学依据生态学原理制作了“人工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瓶的稳定性越强B.需不断向生态瓶内输入能量C.要对生态瓶中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D.白天给予生态瓶适宜的光照、晚上作保温处理二、填空题:31(10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