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一、复习要点1.诵读回味,加深理解体悟。

2.总结赏析新诗的方法策略,实践巩固。

二、复习过程1.回顾诗篇中的艺术形象(意象)及主旨。

2.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3.总结新诗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拟人、反复,排比,比喻,对比,押韵等。

4.课堂练笔——任选其一1)将本单元六首诗的题目连缀起来写一段话。

尽量能概括诗篇的内容。

2)试写一首表现爱国思乡感情的小诗。

5.生词积累运用(选用本单元所学生词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6.阅读拓展(略)7.单元检测(略)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人物画廊”选编了四篇小说。

《孔乙己》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多余”“怪异”的艺术形象,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罪恶,表现冷酷的社会现实。

《蒲柳人家》一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上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别致深邃的审美情趣。

《变色龙》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态度翻云覆雨的变化,刻画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官吏形象,引人发笑,启人深思。

《热爱生命》讲述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志活下来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的讴歌。

赏读这些作品,能够引发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目标1.积累生词,进一步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及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而联系自己的经验审视人性,认识社会。

3.品味文学语言,赏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难点:理解小说主旨。

四、课时分配第5课、第7课各两课时,第6课、第8课各一课时,单元起始课、复习、检测各一课时,共预计9课时。

单元起始课1.通读本单元各篇课文,把握主要情节及人物。

2.回顾小说三要素及阅读方法,明确学习要点:A把握小说情节,认识主人公,理解主旨,审视人性和社会;B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C积累语言素材,揣摩关键词句。

3.词语理解、积累、运用及检测。

5.孔乙己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认识孔乙己这一可笑、可怜、可悲的艺术形象,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深入领悟小说主旨。

2.品味文章含蓄深刻、辛辣有力的语言。

3.赏析小说以笑写悲、选用第一人称多角度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孔乙己,品味语言难点:探究孔乙己性格形成及悲剧命运的原因,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叙述视角的选择。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找出与孔乙己有关的情节,概括复述,按照“序幕—主体—尾声”三部分梳理情节。

2.认识孔乙己。

1)从姓名、身份、外貌、衣着、爱好、经历等方面介绍孔乙己,写一份人物简介。

2)结合文章描写孔乙己肖像、动作、语言的语句,揣摩其心理,认识其性格:好喝懒做、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善良热情。

3.探究孔乙己性格及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1)提示:从孔乙己自己的言行举止寻找内部原因,从掌柜、短衣邦、小伙计、丁举人等人的表现发现其外部原因(即冷漠自私、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愚昧麻木的民众。

顺便品读文中环境描写的文句,理解其意义及作用。

)但一切都可以归结于:落后反动的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

2)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总结小说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并揭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教师总结: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导致悲剧的命运。

孔乙己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更是可悲的;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也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是落后的制度和文化的悲剧,是整个民族的悲剧。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鲁迅寄托于悲剧之中的感情。

4.赏析与探究1)以笑写悲的艺术构思。

(结合练习一)2)叙述视角的选择。

(结合练习二)3)深刻含蓄,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练习三)4)质疑比拼(示范:穷困潦倒的孔乙己为嗜酒如命?他为何总偷何大人、丁举人等人?为何不偷咸亨酒店的掌柜?)5.课堂拓展拿起你手中悲愤的笔,以作者的口吻对孔乙己或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说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愿。

6.课外拓展(自主选择)自选角度(语言、形象、手法、主题等)比较《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7.布置作业(略)附板书设计:好喝懒做自命清高孔乙己麻木不仁迂腐不堪善良热情教后反思:6.蒲柳人家一、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叙事线索,把握主要情节。

2.借助文章中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欣赏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两个文学形象。

3.积累经典句段,体会作品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主人公,赏析并积累语言。

难点:体会作品的民族风格。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了解《蒲柳人家》全文概况。

(见《教材全解》)2.速读课文,把握叙事线索及主要情节。

文章以何满子的成长经历为叙事线索,采用倒叙的方式,塑造了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两个文学形象。

与一丈青大娘有关的主要情节:(1)给孙儿做红兜肚(2)大闹运河滩(3)喜迎何满子(4)强留何满子(5)状告何满子与何大学问有关的主要情节:(1)威震古北口(2)扶贫救弱(3)外号由来(4)苦做学问(5)心中的苦衷与希望(6)聘用老秀才(7)疼爱何满子(8)口外遇险(9)气拴何满子3. 借助文章中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欣赏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两个文学形象。

(提示:抓住外号由来分析,如何大学问外号中的“尊敬”和“戏谑”因素。

)一丈青大娘:抱打不平、正直善良、泼辣豪爽、精明能干、溺爱孙儿。

何大学问:仗义疏财、好说大话、爱讲排场、大胆能干、疼爱孙儿。

4.联系文章内容认识作品艺术的民族风格,品味积累语言。

1)主人公形象具有传统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特征,这是民族思想、审美追求的体现。

2)故事情节中富有传奇色彩。

3)民俗风情中的乡土气息。

4)语言运用的民族特色。

(提示:结合练习二从句式、修辞、措词等角度分析,并进行诵读、批注。

)A、口语、俗语、方言及书面语相融,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显示出雅俗共赏的风趣;B、押韵、对偶、排比的运用,读来抑扬顿挫,颇具节奏感;C、大胆有趣的夸张凸显人物形象和生活情趣。

5.课堂实践选择精彩句段摘录、背诵、仿写。

6.教学总结“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

”(刘绍棠语)附板书设计:一丈青大娘蒲柳人家何满子(线索)民族风格(人物、情节、生活、语言)何大学问教后反思:7.变色龙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情节结构,认识变色龙形象特征及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从社会制度和人性美丑两个方面理解作品主旨。

2.赏析小说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及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讽刺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变色龙形象,赏析讽刺艺术。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结合注释解读课文题目。

2.速读课文,把握情节结构。

提示:主人公?主要事件?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明确:人物出场(环境、场所)——故事开端(接受案件)——发展、高潮(审理案件)——故事结局(放狗、吓人)3.研讨与赏析1)对待狗咬人事件,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期间,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戏剧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与自然界的变色龙相比照。

)2)奥楚蔑洛夫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作者通过哪些方法表现这一变色龙形象?——见风使舵、欺下媚上,是官性与奴性的完美结合。

作者借助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及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结合具体的文句分析)3)作品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今天读来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举例证实。

(提示: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课文第一段从社会现实、人性美丑两个方面理解小说主旨。

)明确:文章揭示了沙皇统治下黑暗腐朽的政治制度,虚伪反动的警察制度、宪兵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愚昧麻木的民众。

在今天看来,文章既揭示社会的黑暗,也昭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4.课堂表演选择部分情节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改编为课本剧表演。

5.拓展训练回想现实中的变色龙,借鉴作者的描写方法或艺术手法,描写其表现的生活情景。

附板书设计:见风使舵、欺下媚上变色龙(奥楚蔑洛夫)黑暗的社会、丑陋的人性对比、夸张、语言、细节教后反思:8.热爱生命一、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情节大概,认识主人公顽强的意志、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耀眼的人性光彩。

2.赏析文章真切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难点:认识病狼的象征意义及病狼和比尔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本文创作背景。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

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

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

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

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内容。

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

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

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