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军事防卫刍议

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军事防卫刍议

明代万历年间甘肃军事防卫刍议
明代蒙古、吐鲁番等少数民族长期对西北地区构成威胁,甘肃作为西北防卫的前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边防线过长,兵源、财力明显不足,军事上长期疲于应付。

针对复杂的防卫形势,当地守军采取了剿抚并用,联番制虏,寓兵于民,各镇协防等策略,为缓解边患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由于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北边患问题始终困扰着明朝政府,成为明朝廷的一大忧患。

明朝出于防范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需要,在北边设立九镇,仅西北就有四镇名列其中,分别为甘肃、固原、宁夏、延绥。

弘治十年,又设置三边总制,嘉靖四年成为定制,全面节制军事防务工作,对加强西北边防,协调各镇防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西北边防线过长,明后期兵源明显不足,财力日渐困难,军事上长期疲于应付,本文就万历年间西北甘肃军事防卫的形势与特点进行简要论述。

一、明朝甘肃军事防务的形势
明朝甘肃西起酒泉,东到平凉、庆阳,无不承担着军事防卫的重要任务,明巡按狭西御史杨有仁认为:夷族者,藩篱也,河西者,门庭也,西风者,堂奥也,可见军事地位的重要。

甘肃镇北有蒙古,南有番族,其重要任务就是展开保卫中原的臂膀,阻止蒙古南下,防止蒙古与诸多番族勾连入侵。

明政府在甘肃修筑长城范围较广、里程也较长。

嘉靖十六年之后,先后修筑了镇番卫至永昌卫、肃州西长城、肃州至甘州、甘州至临泽、嘉峪关至镇夷千户所等长城、壕堑、崖榨。

至隆庆六年,加筑了城堡、关隘、墩台等设施,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防御体系。

但河西长城到肃州一带30里一墩,敌情预警效果明显减弱,甚至出现虏掠后守军主将不知晓的情况。

万历二十七年,修筑了景泰老虎城至兰州黄河索桥堡400余里长城。

二、以抚为主的对虏政策
为解决边患,西北历任将领均坚持“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

对于实心归义、纳贡者,准予款市、甚至分封,由于双方需求的严重不对等和明朝实行的“厚往薄来”的款市政策,使蒙古部落对款市十分期待。

但封王款市政策的推行,也给部分将领造成了和平的假象,一旦临战,则措手不及。

另外蒙古部落中存在在此处则谦恭,到彼处则抢掠的情形,给边关将领防范带来了诸多不便,官兵既怕担寻衅滋事的罪名,又怕防范不力而被治罪。

明朝在甘肃的驻军分为伏和摆两种,伏即在形势险要的地点设伏,防止入内,摆则是定期巡查,按期换防。

由于战线较长,守军有限,一旦蒙古部落入侵,仅靠当地驻军根本无法应付,边将不得不调遣周边驻军增援。

万历十八年蒙古入侵宁夏,甘州、涼州、庄浪、西宁等地守军全部参战才迫使蒙古部落撤出。

万历二
十六年的松山战役,三边总督李汶也是调集七路兵马才实现了松山光复。

可能囿于国力、兵力限制,明朝政府从未谋划过“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一旦边患暂时解除,明朝守军并不长途剿杀,而对于果能悔罪的,仍能满足其款市等相关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西北四镇长期受到边患的困扰。

所以,明朝剿抚并用的政策,其目的是和平相处,而不是完全剿灭。

三、以番制虏的防范措施
西北周边生活番族众多,甘肃镇如同一张开的臂膀,阻止着番族与蒙古的联合,由于番族长期以来受到蒙古部落的侵扰,对于蒙古部落既恨又怕,明朝充分利用番族的这一特点,将番族作为保卫中原的屏障,达到有效防范蒙古的目的。

明朝注重对番族的保护。

明神宗曾讲,番族亦是朕之子民,要求着意加强保护。

明朝在洮州、庄浪、西宁一带都设立土司,由当地土官统领番族。

明朝认为,番族是中原王朝的藩篱,藩篱撤则门庭危,在边关危急之时,允许番族发展壮大武装,并对番族头目增加虚衔,以示鼓励。

有时番人受蒙古强虏挟迫为其做事,经当地守军查明也能免于处罚。

番族由于势力较弱,对于中原王朝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明政府知道,番族所需的茶盐等物资要靠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中获得,因此严格控制茶盐运输和朝贡贸易,严厉打击私茶、假茶和劣茶。

战时由于番族对于地理形势较为熟悉,就要担任军事侦查、间谍、向导等任务,战争结束后,番族也能与中原军队一样得到封赏。

四、统筹调遣的军事协防体系
明朝自弘治十年就开始派遣三边总督,嘉靖年间成为定制,但相互协防仍不顺畅。

万历十五年,甘肃总兵郜光先根据甘肃的防卫形势,提出了甘肃协防的方案,即:肃州有事,甘州协防,西宁有事,庄凉协防。

后三边总督李汶根据兰州、洮州等地防卫形势,奏请朝廷设立临洮镇,使兰州、洮州、河州地区得到有效协防。

同时,虽然当时不少将官建议北部九镇应该互通讯息,由于受地理、通讯条件限制,大范围的协防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但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确很有远见卓识。

由于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在西北地区的侵扰,明代甘肃镇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明万历年间面对复杂的防卫形势,当地守军实施的剿抚并用、以抚为主,联番制虏,寓兵于民,各镇协防等策略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为暂时解除边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乏长远的谋划,西北的边患始终存在,成为明朝政府必须面对的一大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