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铁联运

海铁联运

福建省海岸线长3 324km,约占全国海岸线的六分之一,居全国第2位;海岛岸线长2 240km,滩涂资源丰富,人均滩涂面积是全国人均面积的21倍;港湾众多,有大小港湾125处,其中,8大港湾水域可建20万t级以上泊位逾百个。

2008年。

全省建成港口生产性泊位386个,其中深水泊位65个:泊位货物吞吐量万吨,居沿海11个省(市)的第9位;集装箱吞吐量586万,IEU,居沿海11个省(市)的第6位。

福建省港口条件优良,水路航线广阔,福州港、厦门港正逐步成为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综合性现代港口。

2福建省港口物流存在的问题2.1港口基础设施不健全2.2港口结构不合理省内港口未能协同发展,缺乏大型深水泊位和深水航道;与省外周边地区港口群缺乏协作.港口竞争力不强,无法吸引周边的物流。

2.3物流发展缺乏系统规划(福建省港口物流的发展)2006年,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拓展福州港“南北两翼”的发展战略,2007年开始了全力打造“南集”(江阴港区集装箱中心)和“北散”(罗源湾散杂货中心)的进程。

短短几年的发展,南北两翼港口已粗具规模,集装箱港区也凭借“南北两翼”战略而得到大力发展。

“南翼”的江阴港区已建成拥有5个泊位的专业集装箱码头;“北翼”的罗源湾北岸港区的碧里作业区和狮岐作业区也建成了集装箱专用泊位和多用途泊位。

至此,福州的四大港区里,都拥有集装箱泊位,江阴集装箱港区成为福州港集装箱运输的主力港区。

总体上,福州港的散杂货码头数量较多,集装箱码头相对较少,规模小,分布也较为分散,且大都远离福州市区。

相比较于我国的其他集装箱大港,特别是在相对福建省内的集装箱港口地位来看,福州港的集装箱运输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存在许多不足。

1 集装箱吞吐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速趋缓福州港集装箱运输业务起步于80年代,90年代得到稳步发展。

1981年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仅640标箱,1985年首破1万标箱,1994年又突破10万标箱,2006年开始超过100万标箱。

1999年至2004年,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6年居全国沿海港口第10位,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福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较为迅速,以年均29.88%的速度增长。

但2000年之后,增长速度就相对趋缓,年均增长为12.2%。

2008年是负增长,主要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2009年增长幅度为3.92%,可以说是扭负为正,显现好的势头。

是得益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和航运市场整体走出阴霾,更重要的是由于福州港“南北两翼”港口的建设和发展,迎合了当今国际航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的需求,从而造就福州港在2009年严峻的世界金融危机面前,还能够保持全港货物吞吐量有较大的发展。

2 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货物吞吐量的比重不断提升福州港的货运一直以件杂货、散货为主,集装箱运输在80年代后才起步发展,往后福州港先后开辟了多条国内外集装箱班轮航线,并吸引了国内外多家集装箱班轮公司前来运作,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货物吞吐量的比重得到稳步提升。

在集装箱业务开展初期,集装箱吞吐量占全港吞吐量的比重很小,经过近10年发展仍不足10%,直至1995增至14.49%,首次超过10%,此后进入较快发展时期,1999年一度达到18.3l%,但此后再度回落,稳定在10%上下,直至2008年创下新高,达到19.84%,见表2、表3。

3 深水泊位不断得到建设发展,集装箱业务逐步向江阴港区转移马尾青洲作业区多年来一直是福州港从事集装箱作业的主体,但随着福州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全球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马尾青州港区由于航道狭窄和港池水深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导致福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相对缓慢。

福州港集装箱业务不断发展的需求和江阴港区的优越条件,决定了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外贸集装箱航线必须转移至江阴深水港区。

江阴集装箱港区开发于2000年,随着该港区深水泊位的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业务开始逐步转移过来。

江阴港区港阔水深,港区陆域纵深1.5 km,码头前沿水深可达一14 m至一17.5 m,航道水深达一15.5 m以上,可满足10万吨级船舶365天全天候通航,足以接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

江阴港区的5个码头泊位全面建成后,码头连线长度将近2000 121,年吞吐能力可达300万标箱。

自2002年运营以来,其吞吐量保持每年平均30%以上的速率增长;2009年迎来了108艘次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船,开创了福州港到港船舶大型化新时代;2009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标箱,跃居福州港各集装箱码头之首,成为福州港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

4 集装箱运输具有对台的优势和重大意义1997年,福州港是对台试点直航港口之一,2008年又成为大陆此次首批开放两岸海运直航的63个港I:1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人文关系,福州与台湾之间经贸合作往来日趋密切,福州港成为两岸贸易联系重要枢纽。

直航后的两岸船舶不需要再绕行第。

三地,可以大幅节省运输时间、降低成本。

直航有助于两岸的交流更便捷、紧密,能积极促进大三通、经济贸易、航运、物流、港口业务、投资方面的合作,开创互惠双赢的新局面,最终有益于两岸同胞。

对台集装箱试点直航自开辟以来,一直是福州港集装箱运输的一大支柱。

从1997年以来,台湾航线箱量始终约占福州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30%一40%,榕台两岸试点直航的年平均运力超过4500TEU,运载集装箱累计约250万TEU。

目前青州集装箱码头每周都有11趟班轮往返于福州——台湾,直航船次、箱量不断攀升,占青州码头年总吞吐量的40%左右;江阴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也于2007年开辟了台湾高雄航线。

2007年,两岸试点直航共处理34.7万标箱,比1997年翻了lo倍,见表4。

5 近年来被其他港口赶超,发展相对缓慢福州曾是我国最早一批通商口岸之一。

如今,上海、宁波、广州、厦门等港口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沿海最为重要的集装箱大港。

2009年,以上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都进入全球的前20强,福州港却始终没能迎头赶上。

1999年至2004年,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六年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十位,虽然多数时候敬陪末座,但至少上了榜。

而从2005年开始就陆续被连云港、营口港、苏州港等超过,福州港的排名就江河日下,2009年已退居第15位了,见表5。

福州港与厦门港的集装箱运输均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90年代起差距逐渐拉开,特别是1995年以后,随着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福州港受航道和泊位水深的限制,集装箱运输发展速度放慢,而厦门港的航道和深水泊位可适应大船靠泊,集装箱吞吐量逐年迅速飙升。

2008年、2009年,福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117.66万标箱和122.27万标箱,而厦门港这两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03.46万标箱和468.04万标箱,也就是说,在区位相近、起步相近的情况下.福州港目前的集装箱吞吐量平均不到厦门港的1/3。

2008年,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也达到120.7万标箱,在福建省内以微弱的优势首次超越了福州港,2009年继续以125.12万标箱略胜福州港。

形成以上状况主要是由于福州港腹地资源的局限性和福州市外贸出口增长的相对缓慢。

相比位于富饶珠三角的广州港、长三角的上海港和宁波港,以及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港和泉州港,福州港所能辐射的腹地范围甚为狭窄。

除略有工业基础的南平地区、电机工业较为发达的宁德市和以服装鞋帽出口为主的莆田市,福州港的集装箱货源基本上只能依靠本地出口企业。

而莆田地区的大部分适箱货都流向了厦门港,福州本地的出口企业又多为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出口退税税率接连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银行政策收紧、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福州市的出I=l额难以实现令人满意的增长,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拉力疲乏。

另外,福州集装箱港自身建设发展缓慢也是其中的原因。

福州港的集装箱进出口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马尾青州码头,而它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它没办法吸引大量的大型集装箱船舶。

江阴新港国际货柜码头也是2002年才开始投产的,但由于某些原因,建成后的该码头虽拥有优越条件也没有迅速发挥出其最大能量,在2007年仅处理了福州港不到36%的进出口集装箱货物。

货量增长徘徊不前又使得船公司在江阴码头开辟的航线数量有限,又进一步导致一些本地货源流失到其他附近港口。

福州港在长期迷失中,错过了中国内地一轮大力发展集装箱港口的良机。

6 结语福州港集装箱运输状况探讨朱娜娜在2006年交通部出台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里,福州港属于“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该港口群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布局以厦门港为干线港,相应布局福州、泉州、莆田、漳州等支线港”,也即,明确了福州港集装箱运输在省内的定位——支线港。

历来的成绩说明了福州港要想从全国沿海众多的集装箱大港中脱颖而出或者保持福建省的第二位,难度很大。

因此,对于福州港,明确定位,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港口活力,加快改革、稳步建设,才是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也必须密切关注周边地区集装箱港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制定、调整、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福州港的协调发展。

(福州港集装箱运输状况探讨)在总体发展规划上,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海西为核心腹地。

坚持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服务的方针,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做到科学规划。

实现统筹发展。

一要统筹福建沿海港口群与周边港口的发展。

首先。

要充分发挥福建的港13优势.并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整合福建港口资源.形成以厦门港为龙头,福州港、湄洲湾港为支撑,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福建沿海港1:3群;其次,要从福建沿海港口群的港口功能、货种结构、辐射区域等特点出发,选准切人点。

加强与温州港、汕头港的合作,形成科学合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的东南沿海港口群分工格局,发挥集群优势;最后,要继续搞好厦门港、福州港与高雄港的两岸海上货运直航试点工作.学习借鉴高雄港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

加强联系、沟通与协作。

携手做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二、加快港口基础建设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必须拥有深水航道、深水泊位和集装箱泊位。

一要以厦门港、福州港和湄洲湾港的深水航道建设为重点。

厦门港要重点配套建设全天候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船的出海航道:福州港要重点配套建设罗源湾30万吨级、江阴2O万吨级深水航道;湄洲湾港要重点浚深泉州湾5万吨级航道二要加快港13深水泊位建设。

厦门港要重点建设后石港区大型能源、化工深水泊位.同时利用与漳州港整合的机会,加快建设古雷大型深水泊位。

福州港要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加快建设江阴港区东部作业区冶金深水泊位、罗源湾港区大型能源矿石深水泊位、松下港区滨海工业区临港工业深水泊位.同时利用与宁德港整合的机会.加快建设三都澳城澳和溪南港区深水泊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