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行业人才调研报告市陶瓷行业协会

陶瓷行业人才调研报告市陶瓷行业协会

瓷行业人才调研报告
市瓷行业协会
为摸清掌握全市瓷行业人才情况,协会先后赴我市主要瓷产地博山区、淄川区和高新区,对1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这些企业涵盖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产品包括日用瓷、先进瓷和瓷机械。

调研期间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了企业的人才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听取了企业对政府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行业人才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五大瓷主产区之一,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瓷已经成为的一城市名片。

200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瓷名城”,2009年被授予“瓷当代国窑”称号,2014年加入“世界瓷之路”联盟。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瓷初步树立起了“当代国窑”的品牌形象。

瓷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产品涵盖了日用瓷、工艺美术瓷、工业瓷、建筑卫生瓷、瓷机械装备和瓷装饰材料等六大门类。

瓷原料、包装制品、瓷颜料、金水、花纸、瓷窑具和瓷模型等配套专业齐全。

2015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8.4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47.27亿元、利税134.83亿元、利润83.78亿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增长5.54%、5.68%、
0.73%、-2.51%。

2016年1至4月份实现出口交货值5.259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03.4亿元、利税40.6233亿元、利润27.6415亿元,同比增长3.37%、14.42%、10.97%、12.32%。

(二)行业人才现状
截至目前,全行业共拥有各类人才6046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937人,专业技术人才675人,技能人才4085人。

中国瓷艺术大师12位,省瓷艺术大师125位(其中省特级瓷艺术大师31位、省优秀瓷艺术大师66位)、52位省杰出青年瓷艺术家、72位市瓷艺术大师、38位市优秀艺工作者。

自2009年省轻工业技师、高级技师评审以来,瓷行业共有145人获得省轻工业技师称号,205人获得省轻工业高级技师称号,10人获得省轻工业首席技师称号。

二、行业人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仍然匮乏。

目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艺术人才硕士以上学历仅占3.5%,本科学历占人才总量的12.3%;中级以上职称仅占人才总量的6.15%,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4.52%,经营管理、瓷机械、高端设计、电子商务人才尤其缺乏,总量不足及高层次人才匮乏现象明显,可以说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人才分布不合理。

目前瓷行业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者由国企转制的大企业,如中材高新、硅元、工、华光
瓷等企业,而一些民营的中小企业,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原因,对人才的吸引力低,致使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3、人才出现断层,知识结构老化。

我市瓷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遇到较大困难,国有企业纷纷倒闭,致使很多瓷行业人才转行,年轻一代又因为瓷行业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原因而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工作,导致目前行业人才断层严重。

作为传统行业,瓷行业没有IT等行业发展变化快,再加上企业对人才缺乏知识培训,导致人才知识结构老化严重,跟不上行业发展要求。

4、激励机制不健全,留才机制尚需完善。

一方面,受行业自身因素影响,福利待遇及各方面工作条件都不如一些新兴行业,难以引进人才,即使引进来,也很难留住;另一方面,受传统用人方式的影响,不少企业没有将人才工作摆上应有位置,没有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发展计划中去。

一些企业负责人也深知人才的重要,但满足现状的多,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存在着重设备更新、轻人才引进;重眼前效益、轻人才培训;重市场营销、轻科研开发;重资历、轻实力的现象,企业人才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三、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思路决定出路,
人才是推动瓷行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实现瓷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要依靠他们去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效发挥他们的丰富经验去破解难题、攻克难关。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行业第一资源”的理念,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破除一切束缚人才成长的规陋习,充分认识用好人才就是珍惜财富,开发人才就是创造财富。

把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实现人才工作职能重点从传统的部门人才管理向行业人才管理,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与服务工作并重转型,不拘一格选人才、全面辩证看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公平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2、完善用才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创新人才选择任用机制、发挥人才在实践中的作用,是人才发展的导向与标准。

一是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变领导主观臆断的人才选拔模式,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切实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选拔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重要岗位,通过加强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和水平。

二是创新人才评价管理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实绩,弱化学历、年限因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制度。

建立人才档案和技术创新成果档案,以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晋升、奖励和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

坚持以素质论人才,让一些有真才实学和独到见解的人被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有力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能够迅速脱颖而出,保证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壮大。

三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完善以能力绩效为取向、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容的竞争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实现待遇水平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

要加大科技贡献奖励的幅度,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政策。

通过完善分配机制,建立人才成长发展的激励机制。

3、开展培训教育,加强实践锻炼。

以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职工为抓手,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使职工的教育培训系统能够与企业发展紧紧联在一起。

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按照“急用先培、急需先育、急缺先补”的思路,进一步强化专业进修和业务培训。

要紧跟行业发展的形势,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专项培训,及时了解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追踪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培训,不断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经验型、管理型职工转变成开拓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4、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抓好瓷学院建设,突出实践特色,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二是对于考入理工大学、职业学院瓷专业的学生,按照院校学杂费标准给予等额补贴,并签订毕业后留从事瓷事业的就业合同。

5、制定奖励措施,吸引人才。

一是对于企业引进的瓷专业的教授、博士、研究员、院士等高端技术人才,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奖励,企业给予其所创造效益(利润)的20%提成;二是对于获得中国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一年以上并带徒3人及以上(非子女并在35岁以下)并签订师徒合同的人员,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每年一次体检。

获得省瓷艺术大师称号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一万元,获得市级瓷艺术大师称号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五千元;三是市政府每年评选的首席技师,适当向瓷行业倾斜,并由市瓷行业协会推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