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杂诗①
[清] 龚自珍②
九州③生气④恃⑤风雷,⑥
万马齐喑⑦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⑧
不拘一格⑨降人才。
【注释】
①乙亥——古代纪年的一种称呼。
本诗的乙亥年,是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极度腐朽,中国历史将翻开近代史的篇章。
②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清朝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尔玉,号定庵,浙江仁和(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人。
他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博学多才。
他的诗作忧国愤世,文风激昂,感情奔放。
著作集为《龚自珍全集》。
③九州——传说我国古代行政区一共有九州。
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④生气——生命力和活力。
⑤恃(sh@)——依赖,凭借。
⑥风雷——狂风和暴雷,比喻气势浩大猛烈冲击的力量。
⑦暗(y9n)——哑,不出声音,沉默。
⑧抖擞(s%u)——精神振作,奋发。
⑨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者方式。
拘:限制,约束。
格:规格,方式。
【解说】
想使我中华富有生机,需要靠一种浩大而猛烈的风雷变革来实现。
千万匹骏马都紧闭嘴巴而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的情景,实在是令人悲哀。
我希望上天的神灵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为人世间的发展,无拘束无限制地安排下各种各样的人才。
【欣赏】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清代封建皇朝的统治下,社会日趋腐朽黑暗,国家内忧外患。
诗人看到了社会的衰败,内心特别愤慨。
他揭露沉闷黑暗的现实,急切地盼望中国来一个巨大的变革。
诗的第一句,就直接讲出了作者的观点——要想使中国能够生存,必须要有一次冲击旧体制的大改革。
第二句,实际上是对社会“沉默”现状的描写和表态。
人们惧怕清政府的文化专制,哑然无声,有能力驰骋的“万马”在现实政治问题前,经常不闻不问。
作为清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先锋,龚自珍自然深感悲哀。
随后话题一转,他热切地盼望上天重新抖擞精神,为人世间“降”下各种各样的精英人才,从而改变世风,振奋中华,促成万事万物的虎虎生气!诗人呼唤改革、渴求人才,直接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这是时代的预言,代表了人们的改革要求和革命倾向。
想像奇特,感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难得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