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各家学说共85页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意义
1. 1987年第一次出版;卫生部支持编写的针灸专业必修课程; 2019年第二次修订。 2. 日本浅川要先生等将一版《各家针灸学说》译成日文,于2019 年1月在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认为是“先人的智慧”、是
“针 灸师必读之书”。
(二)课程性质
1. 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 2. 专业基础课; 3. 重在继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 刺法灸法学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金代窦汉卿《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
入,不痛之因”; 候(气)之不至,必死无疑;
(三)《甲乙经》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1. 腧穴学 349个穴位;首次提出以经统穴分类法; 载述穴位别名,补充穴位取穴方法; 孙思邈腧穴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窦汉卿腧穴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
经发挥》; 明代张景岳《类经》,将内经原文以类相从,分类注释;
3. 经穴考订派 经穴图的绘制:最早见于葛洪《抱朴子》;孙思邈《千金翼方》:
孔穴难谙,非图莫可; 针灸模型的创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高武铸造男、妇、
儿铜人各一座。 经穴文献研究: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王执中《针灸
愈”
3. 处方选穴 200多种病证的500多个处方; 多为单方:暴瘖不能言,支沟主之 ; 葛洪治霍乱灸中脘,巨阙;治身面俱肿灸足内踝下白肉际; 《针灸资生经》治衄灸上星; 《续名医类案》载腰脊痛灸申脉;
三、针灸流派
1. 概述 学派由学说构成;流派由学说和见解、主张等构成。如葛洪重在用
资生经》考证穴位定位,明代的《循经考穴编》载述30多种透针法。 《圣济总录》把354个穴位归属十四经,使腧穴归经得到初步统一。
4. 穴法派 注重临床选穴的一个流派,包括取穴和穴位主治;凌汉章取穴不揣
按,隔衣亦中;李千户取穴必折量,点记后方针; (1) 辨证取穴派:《难经》倡用八会穴;王叔和重俞募穴;孙思邈 注经外奇穴;王执中多选酸疼处;刘完素常用五腧穴、创八关大刺 以泻火;张洁古用大接经针十二井穴治中风;窦默对八脉交会穴有 独到经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了500多个针灸处方;刘瑾 《神应经》论述了400多种疾病的辨证取穴。
应。 80多个交会穴,多位于头面躯干部;
2. 刺灸学 针刺深度,如腹部8分,头面3分; 留针时间,一般留6-7呼,环跳留20呼; 唐宋风靡化脓灸;一般为3-4壮,环跳可灸至50壮; 误刺误灸:刺神庭诱发癫痫;灸哑门、风府引起失音等; 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
(一)《黄帝内经》
1. 概述: 30万字,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医学; 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经络学
(1) 学术成就 经络的意义、概念、循行、联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 络脉诊疾和切脉辨候; 按经取穴和表里经互用; 经络与人的生长、衰老密切相关;
胃俱虚可用大、小巨虚治疗。
4. 刺灸学
(1) 学术成就 重针法、略灸法;九针; 焠刺、燔针;九刺、十二刺法如恢刺、扬刺、偶刺、合谷刺、大写
刺、赞刺、络刺、豹文刺、毛刺、浮剌、短刺、缪刺、巨刺等; 重刺络放血法;针刺补泻法;针刺禁忌;针刺得气等。
(2) 学术影响 窦汉卿《标幽赋》: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凡用针者,
(2) 学术影响 张仲景根据病邪表里传变提出六经辨证,病在太阳即刺阳明,使经
不传则愈;上工治未病; 王叔和《脉经》提出先脉后证,再针灸; 元代滑伯仁提出十四经学说; 李时珍著述《奇经八脉考》; 刘完素分经治疮疡、王肯堂分经治眼病、郭志邃分经治痧证等。
3. 腧穴学
(1) 学术成就 100多个穴位名称; 腧穴定位法; 以痛为输和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特定穴: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络穴、背俞穴等;
灸治急症。 黄帝岐伯针派:《曲礼》: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兽医针灸流派:黄帝时代有善于用针灸医马的名医马师皇; 扁鹊针派:用针灸治愈了虢太子尸厥;河北任丘人。
2. 经学派 研究《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的流派; 研究方法有校勘、分类、注释、训诂和考证等;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最早的注本。 王冰注释《素问》; 杨玄操《难经集注》、《针经音》和《明堂音义》; 元代滑伯仁考据《内经》和《难经》,著有《难经本义》和《十四
(2) 学术影响 王叔和提出五脏病取五输与俞募配伍; 孙思邈提出阿是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王执中尤重阿是取穴:哮喘按肺俞、癫痫按风池、梦遗按肾俞、咳
嗽按膻中、痢疾按大肠俞、带下按带脉等;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善用五输穴、井穴、原穴和单穴; 李东垣《脾胃论》:大肠、小容
1. 古代针灸学术流派:10个; 2. 名医针灸学说:65位; 3. 名医古籍概览。
(四)课程要求
1. 破除针灸没有理论的糊涂观念; 2. 博览典籍,发掘针灸宝藏; 3. 丰富诊疗技能和实践经验; 4. 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创新。
二、学术渊源
前代文献:三经(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 源于师授:罗天益师李东垣等; 源于家传:张璧、王国瑞、凌云等; 实践经验:葛洪、赵学敏等。
气不至而不效; 张子和《儒门事亲》善用刺络放血; 喉科医家夏春农,善用针刺出血治疫喉;
5. 针灸治疗学
按经选穴、分部选穴、按脏腑选穴原则; 晋隋名医陈延之提出近道法和远道法; 王叔和《脉经》所刺部位,多无具体穴位,只提及刺其经脉。
(二)《难经》
三十二难;奇经八脉、八会穴、五输穴、针刺补泻、得气等; 1. 经络腧穴学 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提出八会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 五输配五行,阐发五门十变刚柔相配关系; 子母配穴法;补充原穴,治五脏六腑之疾病也; 《此事难知》绝骨治百节酸痛;杨继洲泻痢用章门和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