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控

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控

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能否健康成长,将决定国家的存亡和民族兴衰;学校则是青少年是学习本领、提高素质、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培育未来接班人的摇篮,学校是一片净土。

可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近几年来,校园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到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国校园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社会痼疾”。

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校园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

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公布实施,校园违法犯罪现象获得了必然的扼制,但现实,校园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仍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因而我们对校园犯罪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一、校园犯罪的重要特点(一)校园犯罪主体初犯年龄降低初犯年龄降低。

据统计,近年以来青少年犯罪人的平均年龄较过去降低了1至2岁,14岁至17岁已成为校园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

随着我国社会物资条件的改善,公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加快,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发育成熟比五十年代提前2-3年,14-17岁之间的孩子,身体外貌与成年人没有多大的区别。

力量可与成年人抗衡。

性器官的成熟也使他们产生了参与社会交往的要求。

但是,他们的心理条件尚不成熟,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

在身体与心理的矛盾斗争过程中,违法犯罪自然就多。

所以,14-17岁这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未成年人的危险年龄。

(二)校园犯罪类型中新型犯罪增多除传统的犯罪类型外,一些新型的犯罪类型日见增多。

例如信用卡犯罪、计算机犯罪等逐渐突出。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上网人数已达几亿,其中青少年占的比份很大。

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焦虑。

从非法侵入电脑的黑客来看,80%以上是熟练掌握电脑技术的年轻人。

(三)未成年人犯罪形态变化1、团伙犯罪突出。

据调查、校园犯罪案件中,约有80%是结伙作案。

盗窃、诈骗、抢劫、流氓团伙占约大多数,尤其是一些中学学生结伙违法犯罪案件迅速增多。

2、出现了一些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

这些犯罪组织有自己的帮规,而且主要从事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作案手段凶残,成人化,具有疯狂的掠夺性和报复性。

3、女性犯罪比例增大。

女性犯罪增加在整个犯罪中是有普遍性,而在未成年犯中,也有明显趋势,尤其是一些年幼无知的女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

据调查,女性违法犯罪大多是性犯罪,如卖淫等,其次是诈骗、盗窃。

、二、校园犯罪原因分析(一)在校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

虽然“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所以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力重视不够。

使得他们遇事只凭自己一时感情冲动,泄之而后快,而很少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自身行为的后果。

(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改革开放,国内出现了多种文化。

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学生们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学生们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三)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动的第一空间,由于血缘关系的决定影响,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年龄越小,对家庭的依附性就越大,与他亲近的人对他的影响和作用也就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家庭的社会责任感、适度亲情、教育方法以及自身形象是家庭内聚力强弱的杠杆。

内聚力愈强,家庭成员犯罪的苦恼性、可能性就愈小。

结构破裂的家庭,亲情不适度家庭,成人行为不端家庭对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影响较大。

不正确的家庭在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有些家庭,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打架,给未成年的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自己人穷志短,爱贪小便宜,不能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造成一些孩子贪财好利去偷、去抢;有些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切实际,当孩子有过错或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造成孩子厌学、甚至厌世等畸形心理;有些父母自身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亨乐观、人生观;还有些家庭,溺爱孩子,对孩子视若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滑了,拿在手中怕丢了,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日积月累,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更有些家长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使孩子孤独、自闭、自卑以至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引诱、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学校的作用不仅是传播知识,同时还负有塑造美好心灵,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情操的职责。

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重智力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教育不够;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缺乏,很少上法制课,进行普法教育。

在具休教育中过高要求,方法死板,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逃学、辍学。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乱收费,乱办班,甚至压制学生向家长要钱,使一些学生感到没有钱干什么都不行,产生不良心理。

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

学校教学秩序差,教学水平低,老师不关心学生,教育方法不当,升学无望,学了没用的想法流行的地方,违法犯罪率就高。

(五)价值观是影响甚至支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自我价值出现了变化。

主要表现在: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众多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甚至有些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连最基本的道德也放弃了。

(六)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

首先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生理基础是各个器官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由不成熟的过渡。

尤其是在14岁之后,身体各器官及其功能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社会化过程迅速发展,且不稳定,生理心理的发展不能协调地进行,以致在认识活动、情感反映、意志行为等方面出现一系列的不平衡不适应,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往往比成年人更为强烈。

他们认识上敏感好奇,富于想像,喜欢直观模仿,但辩别是非能力差,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差,片面追求新奇刺激;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出现独立意向,逐步形成自我中心倾向,往往自命不凡,渴望早日步入社会,但因稚气未脱,往往不能如愿,使之理想与现实脱节,形成玩世不恭、善恶颠倒的心理倾向;他们情绪、情感不稳定、易于冲动,特别是狂暴的激情,使未成年人往往不能自控而走上犯罪道路。

有的未成年人不懂法,不学习法律,不相信法律,对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质预见不够。

有的性格偏差,不善言谈,不与人交往,性格过分内向;有的情绪容易激动,好动好斗。

还有的是特殊情况,比如生理方面某一种或几种元素缺乏或者过剩,身体器官出现病变,功能异化等。

三、当代校园犯罪的预防校园犯罪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共同的重视,人人都有责任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犯罪的学生给予教育和挽救。

因此,对校园犯罪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校园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

预防校园犯罪,是学校的任务。

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

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最重要的是:1、引导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

2、注意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3、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三)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

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四)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

预防校园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

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

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社会各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学校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学校排忧解难。

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校园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五)政法部门在办案中注意总结校园犯罪的规律及特点,从法律角度研究预防对策。

公、检、法机关应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协助学校和家庭做好涉嫌犯罪学生的帮教工作。

1.司法机关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做好引导、沟通教育。

根据学生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要采用有针对性的讯问方法,耐心说服,细致引导。

对有抵触或侥幸心理的,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促使其主动坦白;对一贯表现不好,不以为然的,严厉指出其行为的危害后果,促使其悔过;对思想有顾虑、情绪不稳的,重在耐心细致地讲明法律政策,帮助其稳定情绪。

2.建立校园犯罪档案,总结办理校园犯罪案件及预防校园犯罪的经验。

对所办理的校园犯罪案件成因、动机、犯罪情节、所采取的帮教措施及效果、不捕不诉后的表现及判刑情况等逐案进行建档登记、跟踪考察,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挽救的有效措施,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在正确执行法律的前提下对校园犯罪进行挽救,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