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使用伪造的储蓄卡在ATM上取款行为性质和法律责任承担在金融服务中,银行卡的广泛使用,以及“银联”功能的开通,在给交易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银行卡也面临着被犯罪行为侵犯的风险。
在不断发生的针对各种银行卡犯罪中,有人专门针对储蓄卡(磁条卡)犯罪。
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伪造、变造储蓄卡,并使用伪造、变造的储蓄卡,利用“银联”功能在ATM上取款。
因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又不断的引发发卡银行和持卡人之间的民事纠纷。
要正确处理民事纠纷,就必须弄清楚该刑事犯罪行为与民事纠纷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这种联系是否直接影响民事案件的处理?我们知道:使用伪造或变造的储蓄卡在ATM上取款是犯罪行为。
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最终应当由行为人承担;但在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以前,或者犯罪嫌疑人在承担了刑事责任以后,却没有能力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因犯罪行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由发卡银行还是持卡人先行承担?这是在此类民事纠纷中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各个法院对此问题的认定和处理各不相同。
在实践中,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应当由发卡银行先行承担;2、认为应当由持卡人先行承担;3、认为刑事案件尚未侦破,应当终止民事案件的审理,等待刑事侦查结果来决定民事案件的审理。
那么在此类案件中,在刑事案件侦破以前,因犯罪行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究竟应当由谁先行承担呢?我们认为:在刑事案件侦破以前,或者犯罪嫌疑人承担了刑事责任以后,没有能力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由发卡银行承担。
我们假设在刑事案件尚未侦破的情况下,对使用伪造、变造的储蓄卡在ATM上取款行为性质和法律责任承担作如下法律分析:我们知道:银行吸纳储蓄存款是金融业务项目之一;银行储蓄存款又是银行贷款资金来源之一;银行贷款是基于《贷款合同》,在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借贷法律关系;但银行储蓄在银行与储户之间建立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呢?只有首先弄清储蓄关系的性质,才能正确处理因储蓄存款合同而引发的纠纷。
一、储蓄关系的性质。
储户向银行发出愿意将自己所有的现金存入银行的要约表示,而银行对此要约作出同意接受的承诺表示,并在储户完成了现金交付以后,银行为储户办理存折——即《存款合同》;并按照国家规定按期支付存款利息。
储户如果选择活期存款,则可以随时要求银行还款,银行则应当按照行业惯例和合同约定立即还款付息;储户如果选择定期存款,则分以下两种情况:1、到期后要求还款,则银行应当立即还款付息;2、提前要求还款,则储户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因此银行有权根据合同约定,按照活期利息还款付息。
由此可见,储户与银行之间建立的应当是一种实质上的借贷法律关系。
在这种借贷法律关系中,银行是债务人,储户是债权人。
这种借贷法律关系与民间借贷关系不同的是:这种借款利息(存款利息)不是由当事人双方在法律范围内任意约定,而只能由储户根据国家规定的固定利率标准进行选择,银行对此借贷关系的产生无选择。
在储户作出取款要求,并提交符合规定的凭证时,银行应当不延迟的、无条件的还本付息。
二、储蓄卡的性质。
银行发行的储蓄卡是属于借记卡,是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见《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储蓄卡的所有权属于发卡银行(见《储蓄卡章程》);储户对储蓄卡只有合法的使用权。
储蓄关系是一种实质上的借贷法律关系,储户将自己的现金交付银行后,银行有义务向储户提供证明收到所交付现金的凭据——存折或储蓄卡,这就相当于银行出具给储户的借据;同时它也相当于收条。
由于交易可能频繁发生,不可能每次交易均重新制作债权凭证,这样不便于交易,所以使用存折或储蓄卡的形式,就是为了便于反复使用和操作。
因此,从本质上讲,存折、储蓄卡均属于一种债权凭证。
三、储蓄卡上记载款项的性质及归属。
从表面上看,存折或储蓄卡上记载的款项是在储户名下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些记载款项应当属于储户所有。
这种观点首先忽略了存折或储蓄卡均属于银行所有的事实;其次忽略了储户不实际占有存折或储蓄卡上记载款项的事实;再次,忽略了这些记载款项是以现金的形式具体存在,并为银行实际占有的事实。
《存款合同》是一种实践合同,合同生效是以储户的现金交付为条件的。
现金属于货币,货币是种类物,在货币上的权利是一种物权。
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货币实际占有者就是货币的所有权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一、第七十二条、第八十四条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取得,以及债的形成的理论,在储户存款之前,储户对自己的现金当然拥有所有权;但当储户将自己所有的现金交存银行后,现金的所有权因储户的交付行为和银行的接收占有行为,而依法由储户转移给了银行;此时,银行对储户交付的现金依法拥有了所有权。
在银行取得对储户所交付现金的所有权同时,储户依据《存款合同》形成了对银行的债权。
由于储户与银行之间的储蓄关系是一种借贷法律关系,借贷法律关系是依据法律或合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存折或储蓄卡上记载的款项(余额),只是银行对储户出具的银行还款或借款记录,而该款项实际为银行所控制和占有。
因此,储蓄卡上记载款项的所有权属于银行;储户对储蓄卡上记载款项只拥有债权。
四、伪造储蓄卡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及法律责任承担。
储蓄卡是银行所有的授权储户使用的信用支付工具,是银行给储户的债权凭证。
犯罪嫌疑人伪造储蓄卡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而不是银行与储户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见《刑法》第177条);因此,在排除储户就是犯罪嫌疑人,并遗失或者仍然持有合法的储蓄卡的前提下,无论犯罪嫌疑人采取何种手段伪造储蓄卡,均与储户无关——即该犯罪行为不能否定储户与银行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即使储户就是犯罪嫌疑人,也不能因其存在伪造储蓄卡的犯罪行为,而否定银行与其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不能依据储户在伪卡的出现上,存在过失或者故意,否定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因为伪造储蓄卡犯罪所侵犯的是金融管理秩序,与银行和储户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无关;储户不应当对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
该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当由银行向被告人追偿。
五、使用伪造的储蓄卡,通过ATM支取存款犯罪所侵犯的客体及法律责任承担。
(见《刑法》第194条)从表面上看,储蓄卡或存折上的款项是记载在储户名下的,犯罪嫌疑人以现金的形式从银行储蓄卡或存折上取走存款,是取走了属于储户的款项;但在事实上,在银行支付现金以前,这些储蓄卡或存折上记载的款项,并不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于存折或储蓄卡上的,因此它只是一个数字,并不为储户实际占有;且存折和储蓄卡的所有权均属于银行。
银行对储户存折或储蓄卡上记载的款项拥有所有权。
储户要实际占有储蓄卡或存折上记载的款项,只有通过向银行要求履行还款义务来实现——即向银行主张债权。
前面谈到储蓄卡的所有权属于银行,储蓄卡是银行给储户的债权凭证,伪造储蓄卡是侵犯金融机构的管理秩序的行为;结合储蓄卡及卡上所记载款项的所有权属于银行的事实,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使用伪造的储蓄卡,通过ATM支取存款的行为所侵犯的是银行的财产权利,该犯罪行为仍然侵犯的是金融管理秩序,并没有侵犯储户与银行之间建立的债权债务关系;因为在事实上,是银行被犯罪嫌疑人通过虚假手段(制造伪卡)所诈骗(见《刑法》第194条)。
储户只要仍然持有合法的存折或储蓄卡,就拥有对银行的合法债权。
储户要主张自己的合法债权,只要能够提供合法的债权凭证——储蓄卡或存折,银行就应当不迟延的、无条件的履行支付义务。
如果银行要行使有效的抗辩权,则应当证明储蓄卡合法使用,或者不存在伪卡使用的事实,才能对抗储户的请求;如果银行难以证明上述事实的存在,即使储户遗失了储蓄卡,她仍然拥有对银行的合法债权,银行仍然应当承担给付责任。
六、诉讼请求与举证责任分担,以及举证方式对案件处理结果的重大影响。
此类案件在诉讼请求、举证责任分担、举证方式上非常关键。
如何选择诉讼请求,如何围绕诉讼请求进行举证,明确自己的举证责任范围,对案件处理结果存在重大影响。
对于此类案件是选择合同之诉还是侵权之诉,决定着举证范围大小和举证责任轻重,这都将影响到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
选择合同之诉,原告只要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与银行之间存在合法的合同关系,以及银行没有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即完成了举证。
而选择侵权之诉,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侵权结果存在,银行存在侵权行为,且银行的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此对于债权人来说,选择合同之诉举证比较容易一些。
明确了诉讼请求后,要解决的是围绕诉讼请求确定举证范围——即举证责任的分配。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持卡人与银行建立的是一种债权债务法律关系,持卡人是债权人,银行是债务人。
债权债务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特定性和相对性的特征,作为债务人的银行只能向特定的债权人——持卡人履行债务。
如果银行方面向债权人以外的人履行了对债权人的债务,银行方面就应当举证证明:对债权人以外的人履行对债权人的债务是合法的——即债权人以外的人对银行拥有合法的债权请求权(如债权人的授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类案件原告在起诉时,就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证明:1、提供存折和储蓄卡,证明与银行存在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自己是合法的债权人;2、提供固定时间段的交易记录,证明债权数额减少的事实客观存在;3、向法院说明自己在前述时间段内没有向银行主张过债权,请求调取证据——视听资料;因为相关的视听材料在银行方面,银行应当承担该部分的举证责任。
如果银行要免除自己的债务,就应当证明自己已经合法履行了债务。
银行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承担举证责任:1、提供视听资料(监控录像),证明是债权人向银行提起实现债权的请求;2、提供在前述时间段内的交易记录,证明银行根据债权人的请求,已经履行了债务。
如果银行提供的视听资料证明不是债权人主张的债权,而债权人只要表示没有对外进行过授权行为,认为银行履行债务的行为没有合法依据,银行就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债权人存在对外授权行为的事实,否则不能证明自己履行债务的合法性,不能有效的抗辩和免除债务。
如果银行提供的证据证明存在债权人以外的人使用伪造、变造的储蓄卡向银行主张债权,而银行依据犯罪嫌疑人的请求履行了义务。
很显然,犯罪嫌疑人应当对自己的上述犯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种犯罪行为侵犯的是金融管理秩序,而没有侵犯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应当与银行应当合法履行的债务无关。
银行依据犯罪嫌疑人的请求履行了义务的行为属于合法履行债务吗?不是。
因为,合法的债权人是持卡人,银行只能向合法的债权人——持卡人履行债务。
另外,储蓄卡是属于银行所有,是银行出具给存款人的债权凭证。
银行对自己所有的和出具债权凭证负有识别的义务,但银行未能识别犯罪嫌疑人使用的是伪造、变造的储蓄卡,而错误的履行债务,银行存在重大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