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派文化概述

海派文化概述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 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 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 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 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 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 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 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 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 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 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 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 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 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 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上海的音乐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 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 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 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
上海的书画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 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 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 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3、创新性 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以看作中国 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 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 前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 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 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 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 中。又如,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 人居住的习惯,使用适宜,注重生 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 造型风格设计上,并不一味沿用传 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 筑的理念,创造出新的样式。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 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6年平均气温18.4℃,日照1638.2小时, 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面积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 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 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1949年的10倍。2006年末, 上海全市土地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 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 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 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 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 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 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 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 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 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上海的舞台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 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 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 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上海的饮食文化
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 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 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 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 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 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 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 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 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2、包容性 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尤其在 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点:石库门住宅 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模式,但总体布局却采用了西方联排式 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有些石库 门入口的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 痕迹,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的空 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可见,海派建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上海話是海派文化的根脈
早就已经有学者指出,政治、经济、文化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各自拥有自己 的规律。确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多元化 的趋势也在日见加强。就算人类是在朝着地球村的生活迈进,每一个村民的特 性却也在愈见鲜明。 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罕见其匹的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中国,积聚起了举世瞩目 的经济实力。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国,但是,却 依然必须为实现强国梦付出巨大的努力。一个国家是否是强国,取决于它是否 能够在具备足够的硬实力的同时,成功地建设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谐文化的建设一经提出,即刻成为我们全民族的 共识。如何建设和谐文化,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我们无法 回避的一场大挑战。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和谐文化不排斥某种主流文化, 但绝对不是令人窒息的铁板一块。当今中国和谐文化的成功建设,它的前提和 基础正是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的表达、传承载体。没有上海话的海派文化是难以想象 的。作为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自觉。 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但是,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上海话所遭受到的磨损也 是让人唏嘘不已的。很多人为之感到担忧,这当然是有理由的。钱乃荣教授的 上海方言研究备受关注,周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备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们的努 力缓释了大家内心深处的一份担忧。 毕竟,建设海派文化需从保护上海话做起。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建立租界。 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 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 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 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 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 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 必然产物。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 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 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 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 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 新。
海派建筑的特点 建筑文化突出表现在建筑的风格特征上,所谓海派建筑,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 融合地域性文化并有选择性吸收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海派建 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多样性 说起海派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库门,但不仅局限于 此,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等。在 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 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 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 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 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 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 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 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 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 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地理环境 方位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51′-122°12′,北纬30°40′31°53′,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 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 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 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 米左右。陆地地势总趋势是由东向西低微倾斜。以 西部淀山湖一带的淀泖洼地为最低,海拔仅2米~3 米;在泗泾、亭林、金卫一线以东的黄浦江两岸地 区,为碟缘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东钦公塘以东地 区为滨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马山、薛 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 拔高度98.2米。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 龟山)、佘山等岩岛。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为 上海境内最高点。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东 西最大距离约10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约120公里。 陆海岸线长约172公里。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 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 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 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 88.54平方公里,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公里。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 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 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 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 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 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而海派文化发展至今,一斤被提升为一 种精神,继海派精神,即海纳百川,兼 容并收,积极进取和永不止步的精神。 历史条件:各地移民,五方杂处;文化 精英,云集上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