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瘾疹(荨麻疹)诊疗方案
一、概述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
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
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
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突然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
(3)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
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
(4)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5)皮疹经过三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者为慢性瘾疹。
2.西医诊断标准
(1)皮肤出现大小不等之风团样损害,骤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
(2)慢性荨麻疹,风团损害反复发作,时间持续1~3个月以上。
(3)实验室检查,皮肤过敏源检查可查到阳性结果;血清IgE 水平增高。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表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
伴有发烧、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舌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血虚风燥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
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脉沉细。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水疥鉴别:水疥好发于儿童,多见于春夏秋季,好发部位为四肢、腰腹部、臀部,典型皮损为纺锤形丘疹,色红,长轴与皮纹平行,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红斑或水疱,瘙痒剧烈。
(2)与猫眼疮鉴别:猫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春秋季多见,好发于手足背、掌底、四肢伸侧等处,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等,常两种以上皮损同时存在,典型皮损为猫眼,即虹彩状,色暗红或紫红。
2.西医鉴别诊断
(1)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为慢性复发性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的大片局部性水肿,病因及发病机制与荨麻疹相同,只是血浆是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的小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中渗出,而进入到周围疏松组织内而引起。
(2)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荨麻疹样血管炎风团持续时间长达24~72小时,伴有发热,关节痛,血沉增快,低补体血症,病理检查为破碎性血管炎改变,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与胃肠炎及某些急腹症鉴别。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
治法:清热疏风。
方药:消风散加减。
组成:生石膏(先煎)30g 荆芥10g 防风10g 生地30g 牛蒡子10g 赤芍10g 浮萍10g 苦参10g
苍术10g 蝉蜕6g 木通10g 生甘草6g
水煎至400ml,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每次1-2丸,每日2次;皮肤病血毒丸,每次20粒,每日2次。
2.风寒束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组成:炙麻黄3g 桂枝10g 白芍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蝉衣6g 生姜6g 大枣3枚
炙甘草6g
水煎至400ml,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感冒冲剂,每次2袋,每日2次。
3.胃肠湿热证: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组成:炙麻黄3g 防风10g 荆芥10g 厚朴10g
枳壳10g 黄芩10g 茵陈15g 赤芍10g
生大黄(后下)6g 薄荷(后下)6g
六一散(包煎)10g
水煎至400ml,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每次6克,每日2次。
4.血虚风燥证:
治法:补气养血,祛风止痒。
方药:八珍汤加减。
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赤芍10g 蝉衣6g 白芍10g 川芎10g
生地15g 荆芥10g 防风10g 蒺藜15g
炙甘草6g
水煎至400ml,分早晚饭后二次服。
中成药:玉屏风散,每次1袋,每日2次;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二)外治法
1.风团色红时,炉甘石洗剂外涂;风团色白者,用百部酊外涂,每日3次。
2.香樟木或晚蚕砂30-60g,煎汤熏洗。
适用于慢性瘾疹。
3.本科协定方荨麻疹方(防风20g、艾叶20g、苦参30g、荆芥20g、白鲜皮30g、蛇床子30g、乌蛇20g)水煎后行全身中药薰洗治疗。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取风府、曲池、血海、合谷、足三里、大椎、膈腧等穴。
2.拔罐疗法:在神阙穴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四)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疗法:选用双侧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穴、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做穴位注射,每穴注射1毫升,每周一次,4次为1疗程。
2.自血疗法:从静脉内抽血,立即注射于臀部肌肉内,每周2-3
次,第一次5ml,以后每次10ml,10次为一疗程。
(五)西医治疗
1.抗组胺药: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维生素B6注射液0.3g,静滴,1次/日;地氯雷他定:5mg 口服每日1次;盐酸左西替利嗪:5mg 口服每日1次。
2.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维生素C注射液2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静滴,1
次/日。
3.糖皮质激素:荨麻疹如皮疹广泛、发病急,可应用泼尼松、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等。
4.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液,如苦参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5.炉甘石洗剂等外用止痒剂,外搽每日3次。
6.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环孢素、硫唑嘌呤等可单用或与第
二代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
7.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8.拟交感神经药:0.1%的肾上腺素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
9.伴发症状的治疗: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除使用肾上腺
素和糖皮质激素外,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
(六)护理
1.饮食:一般给予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性发物动风之品。
2.情绪调理:勤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恼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
3.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调配饮食,调整胃肠道功能,治疗慢性病灶,避免接触已发现能致敏的食物、药物、动物皮毛等,以防本病复发。
四、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8-94)
1.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
2.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
3.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者,或消退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