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制冷系统安全知识及现场处置目录1、目的 (1)2、氟利昂特性 (1)3、相关危害 (2)4、急救措施 (3)5、燃爆特性与消防 (4)6、泄漏应急处理 (4)7、储存注意事项 (5)8、防护措施 (5)9、氟制冷系统的安装质量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 (5)10、施工单位的选择 (5)11、制冷设备及材料的选择 (6)12、施工单位要有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 (6)13、施工 (7)13.1安装 (7)13.2 除锈刷漆及保温 (7)13.3 系统排污、系统气密性试验和抽真空试验13.3.1 系统排污 (7)13.3.2 系统气密性试验 (8)13.3.3 系统抽真空试验 (8)13.4 工程的验收 (8)13.5氟制冷系统施工过程的安全监督 (9)13.6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是制冷系统正常安全运行的保障 (9)13.7制订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是冷库制冷系统大修改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10)14.制订冷库制冷系统的应急预案是减少事故损失的有效途径 (11)14.1组织机构 (11)14.1.1事故抢救组 (11)14.1.2 治安维护组 (12)14.1.3后勤服务组 (12)14.1.4 氟中毒者救护组 (12)14.1.5事故原因调查处组 (13)14.2事故抢救设施 (13)14.3 事故现场 (14)14.4 事故抢救方案 (15)14.4.1氟压缩机发生漏氟事故 (15)14.4.2压力容器漏氟事故 (16)14.4.3 蒸发器漏氟 (17)14.4.4 阀门漏氟 (17)14.4.5 压力管道漏氟 (18)14.4.6遇火警处理 (18)14.4.7处理漏氟事故时氟的排放 (19)14.4.8中毒人员的急救 (19)冷库制冷系统安全紧急预案1、目的冷库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冷库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加工和贮藏的设施,因其系统的复杂性和所用工质的特殊性,成为冷库安全生产的重要监督对象。
冷库的安全主要包括商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防止氟制冷系统发生漏氨事故。
防止制冷系统发生漏氟事故是冷库安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旦发生事故,由于氟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将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安定的因素。
造成冷库氟制冷系统发生漏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制冷系统在安装时不符合规范要求,给日后的生产埋下隐患;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违反操作规程、责任心不强,造成氟制冷系统漏氟;在进行制冷系统更新改造时方案制订的不合理,造成更新改造时发生漏氟事故;制冷系统没有制订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时,抢救不及时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防止制冷系统漏氨事故的发生,不仅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更重要的是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财产不受损失,保证操作人员和其他经营人员的生命安全,保证社会的稳定,避免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所以对冷库氟制冷系统制订安全紧急预案十分重要。
2、氟利昂特性氟利昂是一种透明、无味、低毒、不易燃烧、爆炸和化学性稳定的制冷剂。
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氟里昂制冷剂热力性质相差很大,可适用于高温、中温和低温制冷机,以适应不同制冷温度的要求。
3.相关危害氟利昂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它是20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
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
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在对流层的氟利昂分子很稳定,几乎不发生化学反应。
但是,当它们上升到平流层后,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含氯的氟利昂分子会离解出氯原子(称为“自由基”),然后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氯原子与臭氧分子反应,生成氧气分子和一氧化氯基;一氧化氯基不稳定,很快又变回氯原子,氯原子又与臭氧反应生成氧气和一氧化氯基……),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氟利昂气体会取代空气中的氧气。
其气体大部分会滞留在较低和通风不畅的地方,引起环境严重缺氧,在环境或停留时间过长,可导致因缺氧而窒息;氟利昂与明火相遇且在水汽的同时作用下,可迅速分解生成光气、氮氟酸、盐酸,氯气、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
氟利昂本身无毒,但其与空气混合到一定的浓度时,亦发生过可导致人窒息死亡或重伤的事故;当其泄摒出现高浓度气体能伤害现场作业人员中枢神经系统,使注意力不集中、头昏、头痛、运动失调。
吸入量过大和时间过长则抑制呼吸功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眼睛接触其气体和液体会受到较强刺激,出现疼痛、肿胀、流泪。
液体溅到皮肤上会使肤肤干燥、皱裂、红肿、发炎等危害。
4、急救措施当人体附着有氟利昂液体时,应迅速将病人移到通风良好且无氟利昂气体的地方安静仰卧,用流动的凉水清洗附着氟利昂液体的暴露处患部,并用涂有苦味酸溶液的布覆盖。
凉水清洗应用徽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20分钟。
氟利昂溅入跟腈内,应立即用20%的硼酸加诮过毒的食盐水清洗。
其具体方法是:迅速缓和地抹去过量附着氟利昂液体物质,使眼睑张开,用生理盐水或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服约30分钟。
如果氟利昂泄漏液体一旦进入口腔、喉咙、鼻孔等,应给患者冲洗口腔并给饮水约250毫升(不可进行催吐) 此前,必须立即将受害者脱离产生泄漏源或搬移患者至新鲜空气处。
当氟利昂进入喉咙鼻孔对,应从鼻腔吸入20 的硼酸溶液冼后从嘴里硅出。
等充分清洗后、再尽量多饮水。
吸入了氟利昂逍火分解生成的光气等有毒有害物质面中毒,要立即将病人移到无毒害气体的地方仰卧,并尽可能快地向职业卫生急救机构联系,请求急救。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因难,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5、燃爆特性与消防燃烧性易燃爆炸下限(%)15.7引燃温度(℃)651爆炸上限(%)27.4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物形成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如有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矿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6、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米,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配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释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修后再用。
7、储存注意事项易燃、腐蚀性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仓间,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应与卤素(氟、氯、溴)、酸类等分开存放。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先出,槽车运送时要灌装适量,不可超压超量运输,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8、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9、氟制冷系统的安装质量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冷库在筹建过程中,制冷系统的安装质量,是日后安全生产的基础,不要在安装过程中埋下事故隐患。
10、施工单位的选择按照国务院373号令的要求,从事冷库氨制冷系统安装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安装资质,因此必须选择具备制冷设备及管道安装资质的队伍来施工。
11、制冷设备及材料的选择制冷设备和制冷管材是制冷系统的主要组成,在选择制冷设备时,必须选择具备相应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资质的单位的产品,不要盲目只考虑价格因素而选择没有资质单位的产品。
在选择制冷管材上。
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GB8163的要求,应根据最低工作温度选择钢号,管道的设计压力应选择2.5MPa(表压)。
相应阀门应采用氟专用阀门与配件。
其公称压力不应小于2.5MPa(表压)。
不得有铜质、镀锌、镀锡的配件。
12、施工单位要有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准备、施工机具准备、材料准备、施工现场(施工区、安全区、材料区、生活区)的合理布置、工艺准备、及时了解土建进展和配合情况,核对预留孔、洞是否符合要求、安全设施准备(灭火器、水桶、水源、防火隔板)详细制订的施工进度表,施工单位要制订施工的应急预案。
13、施工13.1安装所有机器设备安装、管道连接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相关规范进行,施工人员包括焊工、电工、制冷操作工都要持证。
13.2 除锈刷漆及保温制冷管线施工前的除锈刷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制冷系统的使用寿命和系统的安全,低压管线的保温一般采用现场发泡,外包铝壳或镀锌板,保温材料要与制冷管线粘合密实,防止漏汽造成管线腐蚀。
13.3 系统排污、系统气密性试验和抽真空试验13.3.1 系统排污在制冷系统管道安装完毕后,应用0.8MPa(表压)的压缩空气对系统进行分段排污,在距排污口300MM处以白色标识板检查,直至无污物排出为合格。
在排污前应对系统的仪表、安全阀等加以保护,将电磁阀、止回阀的阀芯、过滤器的滤网拆除。
排污结束后应拆卸可能积存污物的阀门,将其清洗干净后重新组装。
13.3.2 系统气密性试验排污合格后用干燥的压缩空气进行气密性试验高压系统 1.8MPa,中、低压系统1.2MPa,保压6小时开始记录压力表读数,经24小时后检查压力表读数,变化不应大于试验压力的1%。
超过上述规定时,应检查漏点,作好记号,必须泄压后进行补焊。
然后再进行试压,直至合格为止。
系统气密性试验可采用空气或氮气,严禁采用氧气或其它易燃气体试压。
13.3.3 系统抽真空试验试压合格后要进行抽真空试验,系统剩余压力小于5.333Kpa时,保持24小时无变化为合格。
最后进行系统充氟试验,充氟试验压力为0.2MPa,严禁带压补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