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知识培训教材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知识培训教材


•(一)排查隐患的基本原则

根据公司自身特点,排查工艺系统、基础设施、
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硬件方面存在的隐患,以及安全生
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
事故查处等软件方面的薄弱环节。
•(二)排查隐患的方法
• 1、直观经验法,该方法是指依靠人员的观察分析能 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的评价对象的危险性和判
p •有跨越护栏嫌疑 p •现场许多人员未戴安全帽 p •工作场所吃东西 p •攀爬现场码放物 p •倒车指挥人员站位不对,应站在侧
•面(指挥倒车的人不该站在车后与 •墙之间,这样会成为肉饼的) p •搬运长梯应该要有两人在梯子两头 p •车间里的那个走动的人应该用推而 •不是用拉的姿势(容易撞伤自己) p •看倒车的那个人不应站在门口,门 •是向外开的,往外一推人就倒 p •外来人员没有身份标识 p •外来人员没有本厂员工陪同
故隐患视而不见、监管不力 • (3)员工因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而导致安全意识
不强,无法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 (4)安全管理中不按制度办事,以人情、义气代替规
章、原则 • (5)各级主管发现员工不安全行为时讲解不清、态度
恶劣、语气蛮横,不仅不容易使员工认识错误,而且 会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继续违章。
角废料等随意丢放,占用消防通道和工作区域,影响 生产工作正常开展,造成作业环境混乱,容易引发事 故 • (5)电气设备使用不规范,私拉、乱接电线现象存在
•三、隐患排查及治理的方法
•1、按照国家法律法规, •标准及规范判定; •2、按照公司安全生产标 •准化规章制度来评判; •3、按照岗位安全操作规 •程进行辨识; •4、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 •求来分析。
•2010年3月24日下发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继续做 •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的通知》
•2012年6月11日下发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行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月通报的通知》

生产经营单位负有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这也就决定了
它必须主动的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统计,范围最基本的应该是企业自
录。有些设备设施方面的简单的不安全状态如安全装置没有启用
、现场混乱等物的不安全状态等一般隐患,也可以要求现场立即
整改。

限期整改:有些隐患难以做到立即整改的,但也属于一般
隐患,则应限期整改。限期整改通常由排查人员或排查主管部门
对隐患所属单位发出“隐患整改通知”,内容中需要明确列出如隐
患情况的排查发现时间和地点、隐患情况的详细描述、隐患发生
• (5)消防器材不合格或已过期,特种设备已过检验 期或未检验使用
•4、作业环境的隐患表现在
• (1)厂房、车间内部采光达不到要求,室内温度过高 或过低、通风不良
• (2)设备摆放、材料堆放不符合安全规程和防护要求 • (各类安全警示、指示标志缺少、不明确或指示混
乱 • (4)作业场所不整洁,生产工具、成品、半成品、边
•案例:高处作业隐患
•高处房顶作业安全带使用 •不规范
•翘板未固定 •彩钢板放置不稳妥 •未设安全监护人 •未穿工作服 •登高没有安全通道,人是
•飞上去的。 •与底下人员形成交叉作
•业,没有隔离或防护
•(三)治理隐患的基本方法
• 治理隐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技术控制 管理控制 安全文化控制
•(三)如何区分事故隐患的级别

2007年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
规定》(总局16号令)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
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
能够及时或者在短期内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要全
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
•2007年5月29日下发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2008年2月19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治理信息调度统计和报送等工作的通知》
•2009年5月15日下发了《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 •安全生产“三项行动”情况报送工作的通知》
的事故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
难以排除的事故隐患。
•二、隐患的表现形式
•在有尘 •毒危害 •的场所 •未佩戴 •呼吸防 •护用品
• 隐患在不同的载体上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其载体 包括人、机、法、物、环五个方面。
人——人的不安全行为 机——生产机械设备故障问题 法——制度管理上的缺陷 物——物的危险状态 环——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
查自报的信息。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经常
性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活动,并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
时限和预案,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
有关部门报送隐患排查治理信息。

生产经营单位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台账,每月上
报统计报表,施行统计月报制度。
信息报送渠道:

生产经营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安委会

生产经营单位→乡镇、街道→安委会

生产经营单位→安委会
信息报送传递:未来需要建设信息化的报送平台。
信息反馈:定期开展通报,督促落实整改。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统计工作的
制度、措施,努力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统计工作
规范化、制度化。用规范化的要求,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
完整、准确;用制度化的要求,形成纵向横向畅通的统计信
•案例:看图说作业现场隐患
•物品码放不稳固,欲倾倒 •地沟内倾倒化学危险品
•液体物品与固体物混放
•现场物品码放不规范,有倚 •靠护栏现象
•轿车存放地点不当,并且阻 •挡安全通道(没有车牌,好 •象是黑车)
•.现场有带钉木板
•垃圾箱倾倒 •货物码放超高 •沟盖板未安放到位
•其他的自己找
•案例:叉车隐患
断出可能发生的事故或职业病;
• 2、基本分析法,对于某项作业活动,对照危害分类 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确
定本项作业活动中的具体安全隐患; • 3、工作安全分析法,该方法是把一项作业分成几个 作业步骤,排查整个作业活动每一步骤中的安全隐患; • 4、安全检查表法,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 行系统的安全检查,排查出存在的安全隐患; • 5、安全标准化法,安全标准化对设备、现场环境与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进行打分考评,隐患的排查可以参照 考评表进行,考评表中不合格的项目就是安全隐患。
息渠道,从而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工作质量。

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两个作用:
信息服务 → 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监督 → 用数据监督工作开展进度
•1、人的隐患表现在:
• (1)员工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违章作业 • (2)技术水平、身体状况等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人
员上岗作业 • (3)对习惯性违章操作不以为然,对隐患的存在
抱有侥幸心理 • (4)员工不正确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甚至放
弃不用等
•2、管理上的隐患表现在
• (1)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 (2)管理者自身安全素质不高,或只重视生产而对事
治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人性化管理,切忌强迫服从。

隐患的排查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隐患消除了,新
的隐患还会产生;明显的隐患治理了,潜在的隐患还存在,不能
一劳永逸,要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持续改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四、隐患排查统计工作

2007年5月12日,国务院
办公厅发出《关于在重点行业
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

技术控制:利用技术手段消除或减少隐患造成的损
失,其方法有:消除隐患;控制隐患;防护手段;隔离防护
;转移危险。

管理控制: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办事,公司上下
各级管理人员切实肩负起各自的职责,及时发现隐患并落实
整改。

安全文化控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定
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知识培训与安全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
•叉车维修没停在专门维修区 •叉车维修没有进行锁定 •叉车维修没有释放能量(叉架应放下) •叉车维修工应戴手套 •叉车架驶员没有穿工作服和戴头盔 •叉车叉架上货物堆放过高挡住视线 •叉车架驶员视线受阻时没有专人指挥行驶(或倒行) •叉车的维修区没有标识(叉车的旁边应该是维修区) •叉车顶部防护不够
•案例:人的不安全行为
员工的安全意识;各级主管的督察工作要到位、细致、亲切
、人性化,让员工切实体会到安全与他们时时相伴,培养员
工主动要求安全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四)隐患整改

现场立即整改:有些隐患如明显的违反操作规程和劳动纪
律的行为,比如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这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式
的一般隐患,排查人员一旦发现,应当要求立即整改,并如实记
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
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
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
产主体责任和地方人民政府的
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全面排查
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
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
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
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
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
故的发生,促进全国安全生产
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知识培训 教材
•目录大纲 •一、什么是隐患 •二、隐患的表现形式 •三、隐患排查及治理的方法 •四、隐患排查统计工作
•在右图 •中,有
•约100项 •的事故 •隐患, •你能够 •分辨出 •多少 •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