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大学吕超学习资料

扬州大学吕超学习资料


第二章 小麦育种
小麦具有其它谷物所欠缺的面筋,其面 粉特别适于制面包和馒头;还可以加工 成面条、饼干、糕点等多种食品,以满 足人类不同习惯和需要。
第二章 小麦育种
第一节 国内外小麦育种概况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第三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 第五节 小麦育种试验技术 第六节 小麦的种子生产
小麦几乎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国家, FAO《 生 产 年 鉴 》 , 1987-1989 年 , 世 界小麦收获面积为221846 kha,占谷物 总 面 积 的 31.7% , 小 麦 总 产 量 为 518495kt,占谷物总产量的30.5%,无 论面积和总产量均居首位。
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前苏联、北美和欧洲。 其中,前苏联、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 亚、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面积最多;法国、美国、前联 邦德国等欧洲国家小麦面积较小,但单产水平却很高。
从面积、总产、进出口贸易综合考虑,最重要的小麦 生产国是中国、前苏联、美国、印度、法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据1987-1989年统计,这7个国家小麦面 积占世界的67.8%,小麦产量占65.8%。
中国小麦生产概况
悠久的种植历史
河南省陕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遗址的红烧土台上的 麦类印痕,距今约7000年。
世界各国和我国 小麦总产的增长
种植面积的扩大 单产的提高
改良品种 改进耕作栽培措施
种植面积的扩大首先需要提 供能适应所扩大地区的品种
平均单产的提高则为良种 与良法相结合的共同效果
二、小麦栽培物种和所应用的品种类型
在植物分类学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禾本科 小麦属(Triticum L.) 20多个物种
种植的属于普通小麦(T. aestivum L. ,六倍 体AABBDD)占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
从垂直分布看,从低于海平面154m的新疆吐 鲁番盆地,高到海拨4040m的西藏江孜地区, 也都生长着小麦。
一年之中地里都有苗长,每个季节都可以有小 麦播种和收获,
分布广,但产区比较集中,据1990年统计,种植面积 >2000万亩的有河南(7174)、山东(6220)、 河北(3762)、江苏(3598)、四川(3331)、 安徽(3111)、黑龙江(2671)、陕西(2536)、 甘肃(2187)、湖北(2028)等10个省,合计占 全国小麦总面积的79.8%。
扬州大学 吕超
第二章 小麦育种
小麦(wheat)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怍物。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80年小麦面积和总产分别占谷类 作物总面积和总产的32.5%和28.1%,均居谷类作物的首位。
世界小麦在全人类食品中,不但提供了最多的热量,而且提供 了最多的蛋白质。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估计,1979年世 界小麦蛋白质总产量(4400万t),超过了当年世界肉类、蛋类及 乳类的蛋白质总产量(4300万t)。
小 麦 产 量 >3900kt 的 有 山 东 ( 16614 ) 、 河 南 (16399)、江苏(9298)、河北(9276)、四 川(7071)、安徽(5980)、黑龙江(5018)、 陕西(4637)、湖北(3919)、新疆(3908)等 10个省自治区,占全国总产量的83.6%。
中国小麦生产发展特点
种植面积的变化
50年代初,不足3.3亿亩 1953-1957,稳定4亿亩 1957-1973始终<4亿亩 1974年,开始回升,保持在4.2-4.4亿 1990年,达4.6亿,为历史最大面积。 建议:面积应稳定在4.2-4.4亿亩。
单产水平的提高
1949年,43 kg/亩 1951年,50 kg/亩 1971年,85 kg/亩 1981年,141 kg/亩 1990年,215 kg/亩 2000年,249.2 kg/亩
甘肃省东灰山原始社会遗址的文化灰土层中发现小麦 炭化籽粒,距今约5000±159年。
安徽毫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发现大量炭化麦粒,距今 约500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剑川县均发现麦作遗迹。
小麦是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作物。
从水平分布看,北从寒冷地带的黑龙江省漠河 地区,南至热带的海南省,西至天山脚下,东 至沿海各省及台湾省,都有小麦种植。
智利Mentana(南大2419)
Orofen(欧柔)
骨干亲本
在作为杂交亲本所育成的引进我国后得到很有成效的利用
小麦一般都是 指普通小麦
按播种期分
春播小麦或春小麦 秋播小麦或冬小麦
我国冬小麦面积占80%左右,春小麦只占20%。
现代小麦生产上所用的小麦品种有三种类型:
➢ 最广泛采用的是家系品种; ➢ 杂种品种最近在一些国家已开始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
➢ 多系品种只在少数国家中用于生产,此处多系品种是由遗传背景基本相
单产提高原因(良种、肥料、管理)
总产的增加
总产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国内需要。1997年, 产量达历史最高值12 326.7万T,每年都要从 国外进口相当数量的小麦,特别是优质小麦供 应不足。
据FAO统计,1986-1988,逐年进口分为占世 界进口量的9.1%,10.8%和15.5%,中国已 成为仅次于前苏联的小麦第二进口大国。
因Rht8和Rht9)和农林10号(具有矮秆基因Rht1
和Rht2)的广泛利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意大利 赤小麦
Ardito、Mentana、Villa Glori、Funo、 Abbondanza等品种,不但成为意大利小 麦育种的骨干材料,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 都得到广泛的利用。
育成这些品种引进我国后,分别命名为矮立多、 南大2419、中农28、阿夫、阿勃等,在直接和 间接利用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而各具对一种或几种病害的不同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混合而成的。
➢ 在我国目前还是普遍地采用家系品种,杂种小麦品种尚处于试种
示范阶段而发展潜力很大,至于多系品系还在试验中。
三、国内外小麦育种的主要进展
近代国内外小麦育种最突出的进展是通过矮化 育种显著地提高育成品种的增产潜力。其中来 源于日本的两个矮源——赤小麦(具有矮秆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