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年级二姓名
课题认识角课时第(七)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两级分类,认识角的本质特征,渗透辨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意识。
并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方法。
2.认识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制定依据1.教材分析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这一,也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教材就的初步认识分成了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角,首先教材从三角板、纸工袋、钟面等这具体的实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抽象出三个角的基本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然后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明确构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回到场景图中,让学生在对角初步认识的的基础上,寻找其他物体面上的角,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二课时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教材呈现了正方形纸片、纸工袋、三角尺这三个典型的物体,并由这三个物体直接抽象出直角。
接着运用三角尺的直角分别与3个钟面上的角进行比较,从而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第三课时是第三课时是练习九,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初步认识。
以往的教学中,从实物中抽象出角以后,利用判断辨析记忆“怎样的图形就是角”,其实学生对角和直角的本职特征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在寻找生活中角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概念模糊的现象。
因此,这节课需要先提供大量的材料让学生辨析比较分类,通过两级分类,逐步抽象概括出角的本质特征,再进行命名,让学生自主经历角的本质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构建角清晰的概念。
2.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和生活经验中,对线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边线有曲有直;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分类的活动经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多关注图形的名称、表象,不关注图形的特点;对角有所认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听说到“角”。
但“角”到底是什么呢?只是形式记忆,并不知道角的特点。
有的学生会认为是一个角落,有的学生认为是一个点等等。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困难之处、不清晰之处创设积极交流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提升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说说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是几边形?同桌互相轻声地说
一说。
回忆旧知,为下面的知
识做铺垫。
核心推进第一环节:认识角
第一层次:一级分类
谈话:交待材料的来源。
我们生活中有一些物体,这些物体上都有面,
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
感知,角的认识属于图
形的要素认识,这里要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旅程,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地预设,精心地备好每一节课。
我们把这些面移下来就变成了平面图形。
老师从这些平面图形上截取一部分,也把它们移下来,就形成了这几个图形。
老师还从其他的物体上也截取了一部分,就形成了这些图形。
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你能把这些图形按一种标准分分类吗?
一边分一边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一收:
(1)呈现半成品资源,强调分类要按同样的标准。
(2)呈现两种不同的分法。
要求: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能看懂吗?他们是按什么特点分成了几类,每一类是怎么样的。
小结:这些图形可以按“连”与“不连”、“直的线”与“曲的线”分成两类。
第二层次:二级分类
谈话:有的同学是按“是否连接”来分的,有的同学是按线的“曲直”来分的。
要求:按“是否连接”来分的同学能否按“曲直”继续分?按“曲直”来分的同学能否按“是否连接”也继续分呢?
呈现资源:
(学生继续往下分的两类)
交流:他们是怎么继续分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连”与“不连”;“直边”与“曲边”。
沟通比较:观察这两种分类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归纳概括角的概念。
聚焦: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一类图形,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两条直的边是通过什么连接在一起的?
介绍:角的“顶点”和“边”,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的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并用符号表示)
画一个角,并说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找图形中的角。
独立思考后,同桌交
流特点。
自己先想想按什么
标准分,再拿出图形
分一分。
学生状态预设:
(1)有可能分类的
标准混淆,分成三类
的情况。
(2)按线的曲直分
类。
(3)按是否连接分
类。
和同桌说一说。
想好后动手分一分,
再把你的想法说给
同桌听。
学生状态预设:
(1)在连与不连的
基础上继续分成曲
直两类。
(2)在曲直的基础
上分成连与不连两
类。
同桌互相说一说。
再
指明说。
素的构成要与图形认识
关联在一起。
体现整体
和部分的关联性。
让学生亲自经历分类
的过程,使学生逐步认
识形成角的特点。
在分类活动与交流
中,明确每一次的分类
必须依据一个相同的标
准,同时让学生对图形
的“连”与“不连”、“曲”
和“直”建立初步的感
性认识。
通过二级分类凸显角
的本质特征:“直边”和
“连接”。
为概念的获得
作准备。
感悟:分类的标准相
同,只是顺序不同,结
果相同。
通过教师的介绍,知
道角的名称及角的各部
分名称。
学习角时是从整体到
部分,认识了角之后,再
回到整体中去找一找
角。
找生活中的角。
谈话: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上也能找到角,教师示范找长方体面上的角。
找生活中角要说清:什么物体的哪个面,指出顶点和两条直边所夹的部分。
提问: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和同桌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
老师再用PPT补充一些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角。
第二环节:
创造角,在玩活动角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第一层次:创造角。
我们认识了角,你能创造出一个角吗?看谁的方法多。
我们可以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
请你做一做。
第二层次: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转动纸条,观察角有什么变化?拉开大一点,小一点,形成角是有大小的。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同桌玩一玩活动角。
第三环节:
比较角的大小
第一层次:观察法
比一比,1号角和5号角的大小。
第二层次:重叠法
如果两个角差不多大,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PPT演示重叠法比较,追问: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跟什么无关?学生观察后,同桌交
流。
同桌互指角的各部
分名称。
学生从一组平面图
形中找出角。
再到生
活中去找一找角。
同桌找一找、指一
指、说一说。
学生想一想、做一
做,说一说,从身边
找材料创造角。
学生动手做活动
观察后说说想法。
想一想,与同桌讨
论。
预设:角的大小和边
长无关,和两边张开
的大小有关。
在物体的面上找角,
并注意与生活中的角进
行区分。
进一步巩固对角的特
征的认识。
因为学生找角是找得
大多是直角,这里师再
补充一些生活中的角,
丰富学生的认识。
让学生动手做角,再
次让学生感受角的要
素。
并为下面比较角的
大小做好准备。
通过玩活动角,感受
角是有大小的,并感受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法比较角的
大小,感受角的大小跟
两边拉开的大小有关。
在观察法的基础上感受
角的大小与角边的长短
没有关系。
拓展延伸1.完成书上“想想做做”
第1—5题,
2.今天我们是怎样认识角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
流反馈。
在练习中进一步进一
步认识角的相关知识,
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
的能力。
角是有大小的,根据角的大小不同,它们还各有自己独有的名称呢?想知道吗?我们下节课继续来研究。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应拓展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的认识,延伸到后续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认识角直边、连接
集体评价精品教案()赛课教案()
需要修改()需要重备()
学校
检查
组内自查 ( )
学校检查()
反思重建。